|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05

This version was saved 9 years, 5 months ago View current version     Page history
Saved by 邱念慈
on October 7, 2014 at 11:21:11 pm
 

 


 

港大民研發放最新香港市民身分認同調查結果                         幼娟

調查日期

17-22/6/11

12-20/12/11

13-20/6/12

14-17/12/12

最新變化

樣本基數[10]

503-596

534-551

527-601

669-696

--

最新結果

結果

結果

結果

結果及誤差[7]

--

「香港人」認同感

「香港人」認同指數[9]

7.63[8]

74.7[8]

8.23[8]

79.1[8]

8.11

77.4

8.43+/-0.16

81.7
+/-1.5

+0.32[8]

+4.3[8]

「香港人」重要度[9]

7.50

7.78[8]

7.64

8.12+/-0.17

+0.48[8]

「中華民族一份子」認同感

「中華民族一份子」認同指數[9]

7.29

70.8

7.46

72.5

7.26

69.5[8]

7.71+/-0.18

75.6
+/-1.8

+0.45[8]

+6.1[8]

「中華民族一份子」重要度[9]

7.06

7.18

6.82[8]

7.52+/-0.19

+0.70[8]

「亞洲人」認同感

「亞洲人」認同指數[9]

7.63

71.2[8]

7.65

72.1

7.45

69.2[8]

7.74+/-0.19

72.7
+/-1.9

+0.29[8]

+3.5[8]

「亞洲人」重要度[9]

6.88

6.96

6.69[8]

7.01+/-0.21

+0.32[8]

「中國人」認同感

「中國人」認同指數[9]

7.24

70.7

7.01

67.9[8]

6.99

67.0

7.47+/-0.20

72.4
+/-2.0

+0.48[8]

+5.4[8]

「中國人」重要度[9]

7.08

6.80[8]

6.66

7.20+/-0.20

+0.54[8]

「世界公民」認同感

「世界公民」認同指數[9]

6.88

67.0[8]

6.91

67.0

6.61[8]

63.6[8]

7.06+/-0.21

67.4
+/-1.9

+0.45[8]

+3.8[8]

「世界公民」重要度[9]

6.65

6.68

6.35

6.68+/-0.23

+0.33[8]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認同感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認同指數[9]

6.41

62.3

6.28

61.1

6.12

59.0

6.39+/-0.23

62.4
+/-2.2

+0.27[8]

+3.4[8]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重要度[9]

6.31

6.12

5.85[8]

6.29+/-0.23

+0.44[8]

[7] 表中所有誤差數字以95%置信水平計算。95%置信水平,是指倘若以不同隨機樣本重複進行有關調查100次,則95次的結果會在正負誤差之內。傳媒引用上述數字時,可以註明「在95%置信水平下,各項評分誤差不超過+/-0.23,各認同指數之誤差不超過+/-2.2」;以前調查的誤差數值請參閱網站。 
[8]
該等變化超過在95%置信水平的抽樣誤差,表示有關變化在統計學上表面成立。不過,數字變化在統計學上成立與否,並不等同有關變化的實際用途和意義。 
[9]
200812月之新增項目。「認同指數」計算自個別樣本之認同感評分乘以同一樣本的重要度評分,然後求取幾何平均數乘以10,得出「認同指數」。倘若某個別樣本欠缺認同感或重要度評分之數字,則由整體認同感平均分或重要度平均分所取代。 
[10]
200812月開始,本系列題目的次樣本控制在略多於500個。

 

 

 

 


2014/10/1「族群與離散族裔研究」課程重點:                         資料整理:幼娟

  台灣原住民的介紹

        1.     中央政府認定之原住民族群

        2.     分布地區

        3.     語系溯源→Austronesian Languages

        4.     各族特色→高砂義勇軍

    族群下定義的反省:ethnicism/racialism

    族群分類的標準:主觀認知/客觀認知

    馬來西亞、越南、泰國政府處理族群的政策差異

    本週同學心得討論

 

本週研究方向:

1.     香港人的族群認同為題,收集資料,提出觀點。

2.     分析台灣國、民兩黨所強調的政黨族群概念與立場,其邏輯為何?利弊為何?

3      資料收集:.美國最近發生的族群事件

 


鄒瓊美:05 族群族裔認同

    本周閱讀紀舜傑老師的文章題目:台灣族群議題之新思維。首先提到族群問題的本質,接著探討台灣各族群的議題、原住民議題、以及新住民(本文所稱新住民不是指結婚在台居住的外國人,而是稱較晚到台灣居住的族群)。

    一般認為某國家某一族群之數目佔總人口比例95%以上,將之界定為單一民族國家,而這國家將沒有族群多元化的問題,甚而忽略了,如此雖然不會有族群衝突,但勢必產生族群對立的問題。

    漢番械鬥、閩客械鬥、漳泉械鬥,這些在台灣土地上皆發生過的事件,台灣族群衝突的議題因為選舉政治的因素時而浮出檯面,說中國人的民族性較好強在我看來一點也不為過,然而時至今日交通及通訊的發達,移民在每個國家都是必須面對的問題,也就是每個國家不同種族族群的關係會產生何種變化,不要挑起對立及避免族群間的緊張關係,國家執政者應認真看待問題,例如上周研討印尼排華事件就是執政當局對族群衝突未加以提防甚至參與其中的真實案例。

 

康本松:近來由於科技之發展,主權及領土、疆域之界限已逐漸淡化;同屬亞洲經濟圈及貿易往來日漸瀕繁的今日,雖台灣與泰國無正式外交關係,但泰國為台灣重要進出口貿易及投資國,經貿關係一直都相當密切,故對台灣而言,實有必要對泰國做更深入分析其國家機關政治的發展、經濟政策及社會文化,以利推動雙邊經貿及發展政治之關係。因此,探究泰國之政經關係研究著作不少,然而,在新的2002年之初,回顧剛結束的2001年,有關這一整年來泰國的政經發展研究很少或是尚未出爐,所以,本文研究重點將針對泰國2001一整年來所發生一些較重大之攸關政治、經濟和社會事件,做一文獻蒐集歸納,並探討其所面對之挑戰及發展方向,提出一些政策上之建議。

 

 

 


第十四屆「客家研究」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議程

日期:103年10月24日(星期五)

地點: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大樓國際會議廳HK106

時間

發表人

論 文 題 目

評論人

08:20~08:40

報到

08:40~09:00

開幕式

09:00~10:10

專題演講

10:10~10:20

休息時間

10:20~12:10

第一場論文發表會 主持人:王俐容

 

張永明

內埔客家公墓的古老大人風俗

黃萍瑛

 

徐偉軒

清代台灣儒學教育中的特殊場域

──從昌黎祠出發的六堆文教事業考察

邱榮裕

 

劉 婕

泰國華人移民融合以及認同發展-以潮州、客家之比較

楊聰榮

 

廖素禎

客家農村婦女幸福感之探究:以苗栗縣卓蘭鎮為例

黃秋蓮

12:10-13:10

午餐時間

13:10~14:40

第二場論文發表會 主持人:陳秀琪

 

林益彰

闡製魯冰花中的藝術觀 –以馬蒂斯與原生藝術互析細探

賴文英

 

鍾志正

甘耀明《殺鬼》與李喬《寒夜》的比較研究:

作者、故事背景、族群關係、以及身份擺盪

鍾怡彥

 

陳彥文

臺灣新修方志中女性人物傳記書寫之特色研究

─以桃竹苗地區的方志為例

徐貴榮

14:40~15:00

茶敘時間

15:00~17:15

論文發表會 主持人:陳定銘

 

謝名恒

平權非特權:

關於《客家基本法》的回應與「全國客家日」之實踐

王保鍵

 

賴慧珠

公私協力推動客庄傳統節慶研究:

以新竹縣新埔鎮"迎花燈"活動為例

李世暉

 

賴美芳

客家伴手禮創意包裝設計之研究:以苗栗縣傳統食品業者為例

范以欣

 

江保融

論造橋南瓜節之產業文化活動與地方發展

俞龍通

 

戴瑋圻

文化經濟與地方發展:

以「客家菜」在日本地區和台灣地區為例

林本炫

17:15~17:30

閉幕式

 

 

---------------------------------------------------------------------------------------------------

子任閱讀「東南亞飲食再現策略:異國時尚、多元文化與己異化認同」之心得

        飲食是最容易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是經濟活絡的重要指標,其中蘊藏的文化意涵有的是顯而易見,有的卻是需要進一步細細思量的隱性思維。本文就東南亞飲食店,以越南和泰國為例,根據名片設計進行文化意涵的探究分析其經濟行銷的策略。作者認為飲食文化為其族裔再現,因應不同消費客群而展現多元風貌,好比說高消費的泰式或越式餐飲,會假想消費客群為跨國的國際人士,而加入時尚、精品的裝潢,強調精緻、有質感的菜色,並在宣傳媒介如廣告、招牌、名片等採取中英雙語,而忽略該國的國語;相較於訴求為服務外籍勞工或是大眾客群的泰式或越式小吃,就會大量採用當地語彙,強調道地的口味,成為東南亞族裔聚集與交流的場所。

        在現在台灣社會如此多元的飲食選擇下,如果仔細觀察東南亞族裔來台的謀生方式,在缺乏資本的弱勢條件下,顯而易見的就是開一間特色又道地的東南亞餐館,就像二十世紀移居海外的華人,廣泛地以開餐館作為海外落腳的立足點,縱使有十八般武藝,也要在異鄉先獲得穩固的經濟資本,或許是為著思念家鄉的口味,又或者是吸引同樣來自華族的同胞,當我們能以同理的角度來看待來自海外的異鄉客或是已入籍台灣的新住民,對於不同樣貌的族裔飲食,以開放的態度來接受,不僅是強化族裔認同,亦是一種認定台灣為多元族群與族裔的象徵。


光輝心得-「當本土成為主流價值:借鏡澳大利亞國家認同的發展」

本文獻主要敘述澳大利亞如何從一個以英國傳統文化為主的社會發展成現今的多元種族、泛太平洋國家的社會。澳洲雖然已經成了一個接納來自各地不同族群族裔的國家,但經歷過半世紀的「白澳政策」卻讓它擺脫不了種族歧視的標籤,如今,只要有個別種族糾紛案例的發生,媒體或社會大眾便可以很輕易地挑起族裔糾紛的議題,使到國際上許多人都會對澳洲產生許多誤解。澳洲之所以還存在著一小部份以「白種人優先」守舊思維的人,筆者認為與澳洲的教育體系有著相當重大的關聯。由於澳洲的教育制度裡並沒有指定的教材,許多學校的教學材料都是由授課老師來安排、甚至自己編寫,因此老師的思維與觀念很容易地被灌輸到學生的腦海裡。有些不正確的觀念從此在小孩成長過程中逐漸鞏固,所以才會出現「他來者」的觀念。

在文獻裡所提到有關1997年澳洲總理沒有對單一民族黨所提倡的政見做出批評,除了因為政治顧慮意外,跟霍華德本身的信念也有著直接關係。霍華德本身也是一個種族主義者,雖然身為總理,他不可能在公眾場合公開支持,但筆者認為他並無反對Pauline Hanson所發表的言論。

筆者認為,文化是需要時間來慢慢醞釀的,特別在移民國家,強勢文化常常會把弱勢文化消滅,唯有抱著寬容和開放的態度才可能形成一個真正的多元文化社會。

 


貝華龍(60285017I)05周的作業 2014年10月7日

種族、移動及經濟之回顧 

Revisiting Ethnicity, Migration and Economy

Louis Ryan

 

前言:筆者Louise Ryan分析和解釋一下三本書,就是社會學家並編輯Steve Fenton 和Harriet Bradley的《Ethnicity and Economy: ‘Race and Class’Revisited》、人類學家Paul Stoller的《Money has No Smell: The Africanization of New York City》及歷史學家Archana B.Verma的《The Making of Little Punjab in Canada:Patterns of Immigration》。這三本書的主題與種族和經濟有關,而從各自的角度來分析種族和經濟的主題。Verma和Stoller重視農民工的話題,而Fenton和Bradley重視農民工和種族的話題。

 

Ethnicity and Economy: ‘Race and Class’Revisited》:這本書中的章節提倡由種族關係的經濟方面。這本書的兩個社會學家指出,這本書的宗旨不但是尋求種族的唯物論和文化方面之中間立場,而且不宜過分強調或者忽略社會階層的重要性。Fenton和Bradley繼續指出, 三十年來社會學經歷了很大的變化,就是社會階層的重要性在研究方面上衰退了,可是種族在研究方面上最近很流行。他們的論點是,種族的唯物論和文化方面之中間立場是包括馬克思主義和非馬克思主義的元素。除非他們兼具兩種元素以後,他們才會把種族的社會階層的各種邊界發揮出來。此外,Ali Rattansi的分析指出,兼具社會階層、種族及性別元素會把種族化(英:Racialization)的動特性發揮出來。換言之,兼具這些元素會使一般閲讀者理解一般農民工融入不同的社會,而且也會説明社會排斥的現象。

 

Money has No Smell: The Africanization of New York City》:這本書講述西部非洲的農民工遷移到紐約市。這本書涉及到關於一般從西部非洲鄉村遷移到很多像紐約的國際城市的故事;這些故事涉及到與家庭完全隔絕的經驗、鄉愁的感覺及與文化完全隔絕的經驗。這本書兼具文化和經濟的各種方面,就是世界上的北部和南部之比較、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比較及現代和傳統社會之比較。換言之,越來越多西部非洲的農民工遷移到很多像紐約的國際城市,是因為歐洲和北美洲的國際經濟比非洲的當地經濟較繁榮。在Stoller進行的研究中,大部分的西部非洲的農民工是非法街頭商人。

Fenton 和Bradley與Verma相似,這本書的主題涉及到宗教信仰、種族及職業的類似之處。比如,大部分的西部非洲的非法街頭商人信仰伊斯蘭教,是因爲很多伊斯蘭教商人很久以前遷移到西部非洲做生意。雖然很多西部非洲的農民工被美國的主流社會排斥,可是他們的宗教信仰鼓勵他們建立自己的比較公平並團結的共同體,而且也鼓勵他們克服缺點和表達自己的優越感。

 

The Making of Little Punjab in Canada:Patterns of Immigration》:與Stoller相反,在Velma進行的研究中,大部分的受試者是錫克人(英:Sikhs)。與西部非洲的伊斯蘭教商人相似,錫克人利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建立共同體團結的重要性。雖然旁遮普人(英:Punjabi people)的各種宗教在印度社會中不是團結一致,可是這些人一起遷移到同樣的國家的時候才會團結。Velma和Stoller兩者指出,每一個國家的各種移民傾向於會團結一致,也會互相幫忙。此外,Velma和Stoller兩者也指出,西部非洲和旁遮普人遷移的選擇是一家族的決定,就是因爲親戚的社會階層而遷移到國外賺錢和資助自己的家人。比如,男性旁遮普人融入加拿大以後就會回到印度帶回來印度新娘。

 

總結:雖然這三本書成功地分析種族和經濟的主題,可是這三本書沒有强調性別,就過分強調男性受試者的經驗,而很少解釋一下女性受試者的經驗。整體來講,這三本書徹底解釋一下從遷移的角色來重新定義種族的詞。

 

參考文獻:

Ryan, L. (2004). Revising ethnicity, migration and economy.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邱念慈 – 閱讀心得   「臺灣當前族群認同狀況比較分析」

 

     臺灣是多元族群組成的社會,作者以「四大族群」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與原住民來分析。首先作者提道族群身份的分類基礎(base of classification),他認為族群身份是客觀的,也能是主觀的。客觀的基礎,例如,血源膚色基因出生地文化行為宗教語言等等。主觀就是自我界定與認同現在,臺灣族群分類機制,主要就是透過主觀界定認同,而非客觀的所以,主觀的族群認同,就是目前臺灣的族群分類基礎。

     族群認同變成一個選擇的課題;當族群普遍實施內婚時,族群認同幾乎沒有選擇,可是,當外婚盛行時,族群認同就成為選擇課題根據父母內外婚經驗,分析子女的內外婚率如何? 當父母是內婚時,子女的內婚率偏高,可是,當父母外婚時,此一內婚率分別下降

     對我而言,族群認同狀況不是很複炸,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就是國家認同(法律)與個人認同,兩個角度是分類的基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