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06

This version was saved 9 years, 6 months ago View current version     Page history
Saved by Hualong Bei
on October 13, 2014 at 6:04:37 am
 

鄒瓊美:06 族群族裔與國家

    本周研讀世新大學張嘉尹老師對多元族群、國家認同與憲改政策所發表的文章,首先提到台灣社會的四大族群,至於是哪「四大族群」?最早是由政治人物林濁水、葉菊蘭等人所提倡「台灣原住民族」、「福佬族群」、「客家族群」、「戰後新移民」四大類,其實仔細觀看最主要以省籍、語言來區分族群,然而共同生活在一個地區因為統治者的語言而顯出是哪一族群的強勢,進而對國家認同產生爭議,張老師從憲法的角度去探討問題,並且認為如果憲改要處理國家認同問題須謹慎行事,才不會激化現存的統獨問題高漲,形成衝突。

    再來老師又以原住民的角度探討族群意識,執政者也順應潮流制定許多法規保障原住民族的權益。最後張老師的結論提到「不主張直接以族群作為正式政治權力的分配基礎,反而認為應維持目前的平等民主機制」,這點我很認同張老師的主張,因為國際情勢的瞬息萬變會影響台灣政治經濟,所以穩定中發展是較切合適當的。

 


貝華龍(60285017I)06周的作業 2014年10月13日

多元文化倫敦之愛爾蘭裔:爲獲得承認於「其他人」族群而戰 

The Irish in Multicultural London:The Fight for Recognition as the Other

 

前言:從19世紀至20世紀期間,愛爾蘭裔在英國社會中被一般人排斥,是因爲他們是最窮的窮人,被歸類為分離分子和共和主義者以及被歸類爲凱爾特人(英:Celts),以及大部分的愛爾蘭移民是天主教教徒。英國1962年移民法案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就是愛爾蘭裔被政治家在正式演講中一字不提,隨後融入了英國的主流社會。換言之,愛爾蘭裔當時正式上不是一個族群,而是和英國的當地人同一群。

 

停留這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時期中,英國經歷了重建熱潮,因此很多從愛爾蘭和大英國協(英:Commonwealth)的移民移民到英國。隨著移民隨後大量湧入了英國,一些種族衝突發生了,所以英國政府於1962年執行了移民法案。根據其法案的條例,若干移民每年能移民到這個國家。由於其法案針對所謂有色移民而已,無數愛爾蘭移民每年繼續移民到英國。因此,一般人視爲外來移民體現了非白人而已,從而愛爾蘭裔融入了英國的主流社會。爲了協助有色移民融入這個國家的社會,英國終於執行了1976年種族關係法案。根據其法案的條例,這些移民在正式演講中列爲不同的族群,從而忽視國内的差異和愛爾蘭裔的長期居留。

          種族與移民的爭論點在1980年代日益政治化。有色族群的團體、政治家及志願人員當時組成並組織了一些新的政治運動團體,壓迫英國的當地政府重視他們的需要。隨著這些新的政治運動團體的呈現,愛爾蘭裔終於組成並組織了自己的政治運動團體。

 

被聽到的戰鬥:由於愛爾蘭裔正式上不是一個族群,英國的當地政府沒有設計統計體現若干愛爾蘭裔受歧視的情況。因此,很多愛爾蘭裔志願人員要求英國的當地政府正式認定愛爾蘭裔是一個族群,從而受到英國的當地政府的監控和補助。隨著一些愛爾蘭裔利益集團肆意抗議,若干當局雇傭了愛爾蘭裔聯絡官,從而組織了一些以愛爾蘭裔問題爲基礎的討論會,與愛爾蘭裔的共同體公開地商量事情以及正式認定愛爾蘭裔是一個族群。

愛爾蘭學會聯合會(英:Federation of Irish Societies or FIS)藉由研究報道顯示了很多愛爾蘭裔實際上受歧視。因此,英國國家統計署(英: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於2001年正式將愛爾蘭裔列爲一個族群。

 

參考文獻

O’Keef, G. (2007). The Irish in multicultural London: The fight for recognition as the

          Other. Middle Ground Journal of Literary and Cultural Encounters 1, 1, 12-19.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