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08

This version was saved 9 years, 5 months ago View current version     Page history
Saved by 劉子任Melly Liu
on October 28, 2014 at 9:35:28 am
 

鄒瓊美08 族裔政治

    本周研讀泰國政府對於境內南北兩地區不同族裔族群的同化與安撫的政策,本文提到泰南馬來人信奉伊斯蘭教,從歷史的淵源來看他們並非泰國族裔之人種,不論文化、宗教、習俗等等都不相同,在泰國政府的政治政策之下如何處理這些難題,伊斯蘭的兇悍從最近的IS斬首行動可見端倪,所以泰國南部暴亂事件時有傳出攻擊警署、燒學校等造成多數人死傷,近年來情況也未見好轉,泰國南部馬來人居住的省份要求獨立的聲浪不停,考驗著泰國執政者如何化解。

    至於泰國北部的異族都是山地民族,族群之眾多含括北部及東北部山區,為此泰國政府還成立山地民族福利署來解決問題,這些族群分別居住低海拔、中海拔、高海拔都有,這些山地民族與台灣的山地民族一樣沒有宗教的信仰,基督教的傳教士紛紛進入他們的部落傳教所以很多都族群會信仰基督。

    在南北兩區的不同族群族裔安撫政策處理上很不同,歷任泰國總理都無法接受南部的獨立建國,所以武力衝突很難避免,北部民族使用懷柔政策,將其教育、同化,有些還頒予泰國籍的方式處理。


光輝心得 -泰國政府的南、北族群政策綜述

泰國做為一個統一族群的國家,在南、北族群同化的過程頻頻遇到挫折,尤其是南部的馬來人,由於宗教、語言及文化上的差異而成了泰國政府的一大困擾。泰南馬來族群是歷史遺留的問題,《英暹條約》成了泰、馬兩族矛盾的開始,而宗教更成了泰人無法同化馬來人的最大關鍵。泰人所信仰的佛教與馬來人所信仰的回教在兩族間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要其中一方去接受另一方的宗教信仰就如油與水一樣,無法溶解成一體。泰人政府所實行的同化政策更使馬來人反感與叛逆,經濟政策的偏袒,加上馬來西亞的馬來人在經濟上有了明顯的改善,也使泰國南部的馬來人無法認同泰國政府。與南部相比,泰國北部的問題則似乎沒有南部那樣棘手,北部地區的問題在於經濟與社會的發展,由於泰國政府早期沒有極力發展北部經濟,加上當地人民普遍教育水平較低,導致許多農民都種植罌粟來維持生計,為了改變泰國北部的不良形象,泰國政府終於在50年後開始著重北部的經濟與社會建設,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終於獲得成效。南部雖然經濟發展也有明顯改善,但由於涉及宗教的敏感議題,始終無法讓泰國政府有效的同化馬來人。在處理種族議題時,宗教往往會是一個比較敏感的問題,執政者不可忽略宗教對族群的影響力,過分限制宗教信仰反而容易逼狗跳牆,造成嚴重的種族衝突。

 


 

子任閱讀李廣均「族群關係與族群政治 – 以外省人的身份經驗為例」之心得

 

     2004年的總統大選還是場政黨政治的選舉,當時藍綠對決票數僅差不到三萬票,泛藍支持者與泛綠支持者形成強烈對立,外省族群也是偏向泛藍支持者的鐵票族群。文中分析了從六零年代以來的外省族群,面臨國家政策因設置眷村產生的社會區分,以及推行國語政策增加與本土人的疏離感,外省族群一直在台灣努力找尋屬於中國人的驕傲,這是一種身分覺察的過程,由於在台灣的經濟與現代化發展獲得了國際肯定,而後願意續留台灣的外省族群亦逐漸產生了在台生根的情感。在通婚的影響下,外省人第二代的台灣意識更強,與本土的交流更廣泛,甚或對於父母是來自中國的外省第一代可能覺察意識更淺薄。至於外省人第三代更是衍伸出屬於自身的在台意識,他們甚或關心的是台灣的經濟發展、民主自由,而不是外省人在台灣社會的意義。

 

     在台灣的族群顯著程度與族群自覺,因社會資源的分配,仍會標籤原住民的弱勢身分,以給予教育、就業、生活救濟等各方面的補助。但在其他族群的角色區別上,似乎已淡化了彰顯的實質意義。在族群自覺的議題上,在過去十年間由於多次總統選舉強調「新台灣人」的融合概念,已較少成為政治操弄的手段。反而在政治上,一種跳脫政黨、族群的公民政治氛圍正瀰漫著今年2014的縣市選舉。近來甚或有政治人物發表不應讓方言或母語必修政策擠壓強勢語言─國語(北京語)或英語的學習,所幸此番言論是引起一陣撻伐而非稱許的。當然,該名政治人物的出身背景為外省人第二代,在推行國語政策的世代下生長的她所言之自身的母語為普通話自是合理,只是台灣發展至今,重視多元文化、母語保存已是近年來發展的意識,多數人即使族群意識不鮮明,仍能自覺需維護母語的延續與傳承,以發揚國家的文化與特色。至於「排除方言論」恐怕是專制獨裁思想的遺病,在現今多元思想的社會裡聽來自是詫異。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