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08

This version was saved 9 years, 4 months ago View current version     Page history
Saved by 邱念慈
on November 11, 2014 at 11:03:07 pm
 

老師表示11月12日補課事宜,目前接洽到「韻藝織藝工作坊」(地址:新北市烏來區烏來村環山路41號)可以讓我們學基礎的泰雅族織布文化,地點在新北市烏來區,費用一個人300元,10:00~12:00(時間彈性,可早點到工作坊參觀)
可參閱媒體之前的介紹http://mag.chinatimes.com/mag-cnt.aspx?artid=9292

或是http://moodle.ntnu.edu.tw/mod/forum/discuss.php?d=280221 泰雅族傳統織物學術論文介紹
下週三上課再討論是否要參與。

 

 


越南國家族群檔案                                   應華碩二 幼娟 

 

族群現況 

越南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官方公布有54[1]。全國總人口(2007年)接近8,700萬人,主要民族越)族87%,其餘53個少數民族佔13%。少數民族之間的人口相差懸殊,100萬以上只有4族,100-10萬之間有13族, 10萬以下多達36族。這36族中,近半數的17族只有1萬以下的人口。從比例來說,超過1%的少數民族只有7族: 傣族Tày 1.9%泰族Thái 1.7%芒族Mường 1.5%高棉族Khmer Krom 1.4%華族Hoa 1.1%儂族Nùng 1.1%、苗族Hmông 1% ,其餘的46族共佔4.1%[2]

越南54個民族屬於以下5個語系:「南亞語系 (Austroasiatic),「泰-壯同語系」 (Cam-Tai)、「苗瑤語系」 (Miao-Yao)、「南島語系」 (Austronesian) 和「漢藏語系」(Sino-Tibetan) 。屬於南亞語系的越南語(京族)被採用為全國性官方語言。約90%的少數民族人口均可使用不同程度的越南語。[2]

        京族主要分佈在經濟文化較發達的平原和沿海地區,少數民族中除高棉族、占族和部分華族居住於平原地區,其餘多分佈於北部和西部靠近中、老、柬邊境的邊遠地區,其面積約為全國總面積的70%。越南北方是多民族混居區,南方多為單一民族聚居區,中越邊境上則為跨界民族,計有岱依、泰、儂、華、苗、瑤、山澤、熱依、克木、哈尼、拉枯、倮倮、布依等十幾個民族。

 

族群分類的方式 

 

 

族群問題成因 

    經濟、社會因素 

越南各民族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肇因於民族分佈的特點,平原地區以水稻種植等定居農業為主的京族,經濟文化較發達;居於高原山區的少數民族,多從事刀耕火種為主的山地農業,並不同程度地受到封建制度、村社制度以及原始氏族制度殘餘的影響,發展相對落後。如少數民族聚居的越北山區,計有10個省,占全國總面積的27%,而其糧食種植面積僅為全國的9%,人均稻穀產量也只有全國水準的2/3。在越南革新開放的過程中,京族與少數民族在經濟上的差距日益明顯(據統計:山區少數民族的生活水平僅為首都河內的1/14)。這個經濟、社會發展上的巨大差異,導致了山地民族的不滿,因而產生民族間的矛盾。

    歷史、政治因素

從歷史上看,京族經過不斷的戰爭統一越南。其中少數民族在政治層面影響有限,與國家的關係鬆散。越南在西元十世紀立國後,有很長一段時間其統治勢力不及山地少數民族地區。隨著越南中央政府逐漸加強對山地民族地區的控制,主體民族與少數民族的政治利益發生衝突,導致民族矛盾的尖銳化。15世紀黎朝在岱依、儂、泰等族分佈的北部山區推行土司制度,委任當地少數民族頭人、領主、酋長為知州、團練,透過使族群上層人士接受封建王朝的冊封並納貢,進行"羈廉"統治。19世紀初阮朝為加強中央集權統治,開始實行大京族一統天下的"流官"制度(把京族宮吏派到少數民族地區去建立統治機構,使之接受中央王朝的直接統治)。法國殖民者入侵後,對少數民族地區加強控制,少數民族因此受到雙重剝削和壓迫。1945年,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建立後,曾在山地民族聚居的西北和北部地方設立西北泰族和越北自治區。1975年越南統一後,不僅撤銷了這兩個民族自治區,並加強對這些地區的控制。同時向少數民族山區大規模移民,將數百萬平原地區的京族農民,遷徙到高原山區去建立"新經濟區",此舉惡化了越南的山地民族問題。新經濟區的少數民族和新遷入的京族之間經常發生衝突。苗族、瑤族等山地民族,其中一部分因此遠走他鄉,一部份留在山區,

成立少數民族反政府武裝組織。

 

族群動亂 

        2011年越南西北部接壤中國、寮國交界的奠邊省發生罕見大型騷亂,多達7000苗族人發動獨立抗爭,要求當局給予更多宗教自由及自主權。當局調動軍隊鎮壓,據稱最少28死、數百人失蹤。越南當局禁止外國傳媒到當地採訪,又截斷當地電源及通訊。德新社引述當地官員指出,示威民眾架設了路障,並建立了防禦設施,當局已有1300名警察及為數不明的士兵派到當地。

        越南民族問題的多發地區在西原。西原地區包括昆嵩、嘉萊、多樂、林同四省,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之一。法國的殖民統治催生了越南西原地區民族分離主義,而美國則支持和鼓勵了西原民族分裂勢力。以“福洛”組織為首的西原民族分裂勢力,在越南國內外進行的以建立獨立自治“德伽國”為目的的民族分裂活動,對越南的國家安全產生了嚴重影響[4]

 

[1] 1979年,越南政府正式劃分並公佈了《越南各民族成分名稱》, 確定全國共有54個民族。按人口多少為序排列如下:越(京族)族、岱依族、泰族、華族、高 棉族、芒族、儂族、赫蒙族、瑤族、嘉萊族、艾族、埃地族、巴拿族、山澤族、色當族、格 賀族、占族、赫耶族、山由族、拉格萊族、墨儂族、斯丁族、布魯-雲喬族、土族、熱 依族 、戈都族、葉堅族、麻族、克木族、戈族、達渥族、遮羅族、抗族、欣門族、哈尼族、朱魯族、佬族、拉基族、拉哈族、夫拉族、拉祜族、盧族、倮倮族、哲族、莽族、巴天族、仡佬族、貢族、布依族、西拉族、布標族、布婁族、俄都族和勒曼族。

[2] 蔣為文,越南少數民族族語發展現況調查

[3]原始氏族在氏族內的公有共產制決定了它沒有個體小家庭。氏族成員共同生產生活,氏族便是最基本的社會組織單位;文明社會的私有制和階級制,決 定了具有共同高祖的氏族成員只是在觀念上同“氏”,而真正共 同生產生活的最小組織是以夫妻為主體的小家庭。《孟子•齊桓 晉文之事》說“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八口之家”就是一夫一事加上兩個老人連同大約四個子女構成 的小家庭,是共同經營“百畝之田”,居住於“五畝之宅”的一個經濟小群體。

[4] 唐桓,2005,〈越南西原的民族分裂勢力及越之對策〉,《東南亞研究》 2005/01。

 


鄒瓊美08 族裔政治

    本周研讀泰國政府對於境內南北兩地區不同族裔族群的同化與安撫的政策,本文提到泰南馬來人信奉伊斯蘭教,從歷史的淵源來看他們並非泰國族裔之人種,不論文化、宗教、習俗等等都不相同,在泰國政府的政治政策之下如何處理這些難題,伊斯蘭的兇悍從最近的IS斬首行動可見端倪,所以泰國南部暴亂事件時有傳出攻擊警署、燒學校等造成多數人死傷,近年來情況也未見好轉,泰國南部馬來人居住的省份要求獨立的聲浪不停,考驗著泰國執政者如何化解。

    至於泰國北部的異族都是山地民族,族群之眾多含括北部及東北部山區,為此泰國政府還成立山地民族福利署來解決問題,這些族群分別居住低海拔、中海拔、高海拔都有,這些山地民族與台灣的山地民族一樣沒有宗教的信仰,基督教的傳教士紛紛進入他們的部落傳教所以很多都族群會信仰基督。

    在南北兩區的不同族群族裔安撫政策處理上很不同,歷任泰國總理都無法接受南部的獨立建國,所以武力衝突很難避免,北部民族使用懷柔政策,將其教育、同化,有些還頒予泰國籍的方式處理。


光輝心得 -泰國政府的南、北族群政策綜述

泰國做為一個統一族群的國家,在南、北族群同化的過程頻頻遇到挫折,尤其是南部的馬來人,由於宗教、語言及文化上的差異而成了泰國政府的一大困擾。泰南馬來族群是歷史遺留的問題,《英暹條約》成了泰、馬兩族矛盾的開始,而宗教更成了泰人無法同化馬來人的最大關鍵。泰人所信仰的佛教與馬來人所信仰的回教在兩族間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要其中一方去接受另一方的宗教信仰就如油與水一樣,無法溶解成一體。泰人政府所實行的同化政策更使馬來人反感與叛逆,經濟政策的偏袒,加上馬來西亞的馬來人在經濟上有了明顯的改善,也使泰國南部的馬來人無法認同泰國政府。與南部相比,泰國北部的問題則似乎沒有南部那樣棘手,北部地區的問題在於經濟與社會的發展,由於泰國政府早期沒有極力發展北部經濟,加上當地人民普遍教育水平較低,導致許多農民都種植罌粟來維持生計,為了改變泰國北部的不良形象,泰國政府終於在50年後開始著重北部的經濟與社會建設,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終於獲得成效。南部雖然經濟發展也有明顯改善,但由於涉及宗教的敏感議題,始終無法讓泰國政府有效的同化馬來人。在處理種族議題時,宗教往往會是一個比較敏感的問題,執政者不可忽略宗教對族群的影響力,過分限制宗教信仰反而容易逼狗跳牆,造成嚴重的種族衝突。

 


 

子任閱讀李廣均「族群關係與族群政治 – 以外省人的身份經驗為例」之心得

 

     2004年的總統大選還是場政黨政治的選舉,當時藍綠對決票數僅差不到三萬票,泛藍支持者與泛綠支持者形成強烈對立,外省族群也是偏向泛藍支持者的鐵票族群。文中分析了從六零年代以來的外省族群,面臨國家政策因設置眷村產生的社會區分,以及推行國語政策增加與本土人的疏離感,外省族群一直在台灣努力找尋屬於中國人的驕傲,這是一種身分覺察的過程,由於在台灣的經濟與現代化發展獲得了國際肯定,而後願意續留台灣的外省族群亦逐漸產生了在台生根的情感。在通婚的影響下,外省人第二代的台灣意識更強,與本土的交流更廣泛,甚或對於父母是來自中國的外省第一代可能覺察意識更淺薄。至於外省人第三代更是衍伸出屬於自身的在台意識,他們甚或關心的是台灣的經濟發展、民主自由,而不是外省人在台灣社會的意義。

 

     在台灣的族群顯著程度與族群自覺,因社會資源的分配,仍會標籤原住民的弱勢身分,以給予教育、就業、生活救濟等各方面的補助。但在其他族群的角色區別上,似乎已淡化了彰顯的實質意義。在族群自覺的議題上,在過去十年間由於多次總統選舉強調「新台灣人」的融合概念,已較少成為政治操弄的手段。反而在政治上,一種跳脫政黨、族群的公民政治氛圍正瀰漫著今年2014的縣市選舉。近來甚或有政治人物發表不應讓方言或母語必修政策擠壓強勢語言─國語(北京語)或英語的學習,所幸此番言論是引起一陣撻伐而非稱許的。當然,該名政治人物的出身背景為外省人第二代,在推行國語政策的世代下生長的她所言之自身的母語為普通話自是合理,只是台灣發展至今,重視多元文化、母語保存已是近年來發展的意識,多數人即使族群意識不鮮明,仍能自覺需維護母語的延續與傳承,以發揚國家的文化與特色。至於「排除方言論」恐怕是專制獨裁思想的遺病,在現今多元思想的社會裡聽來自是詫異。

 


貝華龍(60285017I)08周的作業 2014年11月1日

族群關係與族群政治—以外省人的身份經驗爲例 

 

前言:筆者李廣均分析臺灣的2004年總統大選結果如何影響到一般外省人。他將分析兩部分,就是第一部分是重視外省人的身份經驗,而第二部分是重視該大選結果如何會出現族群政治。

 

外省人的身份經驗與族群關係:李廣均指出,外省人被一般臺灣人認爲是兩種支持者,就是所謂「泛藍」支持者和「深藍」支持者;根據這兩種不同的黨派,前者指以本土化爲主的國民黨支持者,後者指以中國化爲主的國民黨支持者。無論如何,大部分的外省人反對臺灣的主張獨立的民進黨(綠營),尤其臺灣的曾任總統陳水扁(他於2004年連任臺灣的總統了)。

大概1,200,000名外省人於1949年前後遷移到臺灣,是因爲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内戰兩種因素。絕大多數的外省人都是支持當時是中華民國的國民黨支持者,而以自己的集體團體爲中國人。李廣均指出,外省人的認同追溯到早期的生命經驗,尤其是在日治時期中。

中華民國的國民黨軍人和支持者撤退到臺灣以後,在1950年代期間中,鼓吹「保衛臺灣、光復大陸」。盡管如此,一般本省人對外省人在臺灣的存在不安。比如,臺灣的以北京話爲國語的推行被大部分的本省人拒絕和對抗,是因爲他們的母語是閩南話。

雖然因外省人來自中國大陸各地而講各地方言,可是很多外省人支持國民黨的語言政策。此外,本土化的運動被國民黨壓抑,而中國化被該黨派鼓吹。不過,第二代以上的外省人對本土化的感想與第一代外省人有很大的差別。比如,一般第一代外省人對本土化深感了無窮的憂慮不安,是因爲他們覺得該運動會阻止他們向上流動機會,加上會不讓他們入境隨俗。與第一代外省人相反,因爲第二代以上的外省人都是在臺灣生長,他們覺得本土化的運動沒有產生威脅,並且有比較多機會和本省人結婚和生活。因爲他們在臺灣生長,很多本省人不會察覺到他們的父母是外省人。上述的論點是第二代以上的外省人比較能融入當地的臺灣社會,所以他們比較關心臺灣的未來發展。畢竟很多第二代以上的外省人認爲臺灣和中國都是自己的母國,就是他們雖然有漢族血統,可是他們的國籍就是中華民國。

隨著上述的資料,李廣均下一部分析一下族群顯著成都與族群政治,並且也分析2004年大選結果如何會出現族群政治。

 

族群顯著成都與族群政治:李廣均指出,族群政治的關鍵字是所謂族群顯著程度(英:ethnic saliency)。該名詞指「一個國家的民衆對於族群身份作爲主要政治、社會組織原則的認定程度」(p.7)。比方説,如果一個國家的民衆趨於認爲,自己的國家需要以族群身份爲主,那麽族群顯著程度很高,並且該國家是許多不同民族的國家。比如,印度或馬來西亞的族群顯著程度很高,並且種族衝突不斷。反而,如果一個國家的民衆趨於認爲,自己的國家需要以非族群身份(英:non-ethnic identity)爲主,那麽族群顯著程度很低,並且該國家是同一人民的國家。比如,南非和泰國的族群顯著程度很低,並且種族衝突的事件沒那麽高。

          李廣均指出,臺灣的全部政治人物最常用的引起投票者的方式就是撕裂各種族的文化,是因爲他們不但想要引起投票者,而且想要似乎操作該國家的族群顯著成都。無論如何,對本筆者和李廣均來説,臺灣是一個多元文化和宗族的國家,就是該國家的社會是一個大熔爐。本筆者指出,臺灣現在有五個大民族,就是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原住民及新住民。雖然這些族群具有不同的文化,但是越來越多年輕人認爲自己是一個人民,就是臺灣人。因此,該國家的族群顯著程度很低。


邱念慈---閱讀心得

 

族群關係與族群政治 以外省人的身份經驗為例 ----李廣均

 

     在台灣外省人的意思是來自別的省分的人這個稱呼起源於籍貫的觀念在華人世界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涵義只要是中國大陸與台灣地區使用這個詞彙比較多也是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來台灣的中國大陸人民本省人的意思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就已經在台灣本島及離島澎湖生活的族群包含原住民奧東人福佬人這些來到台灣的外省人與台灣的本省人有文化跟語言上的不一樣國民黨政權設立了眷村外省人與本省人有明顯的社會區分還有國語上也讓外省人跟本省人有距離族群政治也發生衝突外省人很多人支持藍營本省人很多支持綠營外省人第二代經過跟本省人結婚跟語言上的學習有一些外省人已經可以跟本省人互動族群政治的政治人物常常利用選擇性的強調族群文化跟族群語言的不一樣讓族群緊張跟信任裂痕族群的問題是在政治不是文化外省人第三代區別省籍已經不是最重要也很難從外表跟語言來判斷外省人跟本省人他們比較關心台灣的未來跟發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