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Whenever you search in PBworks or on the Web, Dokkio Sidebar (from the makers of PBworks) will run the same search in your Drive, Dropbox, OneDrive, Gmail, Slack, and browsed web pages. Now you can find what you're looking for wherever it lives. Try Dokkio Sidebar for free.

View
 

02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楊聰榮 Edwin Tsung-Rong Yang 8 years, 3 months ago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課程綱要  2014 族群與離散族裔研究

授課教師:楊聰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副教授) 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應華系海華組

研究領域: 全球族裔  族群移民  語言文化  教育社會  公民政治  民生經濟

 


 

 


 

鄒瓊美02  新族群」構築教育前景

本篇是何福田老師於10年所發表的文章,筆者將「新族群」做一清楚明確界定「外籍配偶」與「大陸新娘」之差異比較,於教育方面列出四點急需政府及國人該注意及實行方向,包括如何接納、協助、外籍配偶本身教育及其子女教育等四大方針。

雖然是多年前的文章如今看來還是非常適合現今時空,如今來檢驗這些年來政府單位是否有朝何老師所認為須教育的四大項實施,很欣慰的是有在做,因為我本身就是外籍配偶所以這方面個人是有感受到,相對我的原生國可能還無法做到像台灣如此這般,這也是我要感謝與知足的。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外籍配偶離婚率似有偏高的趨勢,當然不同文化的組合是較難調適的,但預防離婚率偏高的政策亦應詳細考慮制訂與防範。

 

--------------------------------------------------------------------------------------------------------------------------------------------------------------------------------------------------------

子任閱讀「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Ch 1心得感想:

一、探究國名

台灣政府在民國八十五年(1996)總統民選之後,在國際上已呈現更明確的主權政府,所以逐漸使用「台灣Taiwan」的國名,與課文中第13頁所述台灣官方不同意使用台灣為國名,因為此表示台灣為單獨政治實體,形同獨立。亦為中國反對。

而「中華台北Chinese Taipei」的名稱是從民國七十年(1981)中華民國奧運協會與國際奧會達成之協議至今,在國際視聽下仍與中國有所混淆,所以許多民間團體仍致力於讓「台灣Taiwan」揚名於國際正式場合如奧運協會。

探究國名如同發揮族群的民族意識。身處在台灣這片土地上的人,使要發揮出本土的台灣意識,亦或於仍有神話般的大中國意識?去年教育部的行文仍表示以「南京」為中華民主共和國的首都。這般仍有大中國意識的思想,當所有台灣人民看到這樣的報導時,無不驚呼行政體制的封建思想,仍處於一種「收復失土」的夢幻心態。自從總統民選之後,台灣意識更深駐於民眾心中,所以更呼應文中所述,「政治與文化為思考的大焦點,與整個社會環境的變動頗為契合」,在台灣生長、工作的人們,會繼續戮力於重返國際社會,走出中國的陰影。

 

二、探究語言

文中表示台灣從國民政府遷台四十多年來(發文為1991),從雙言但非雙

語的社會變成雙語又雙言的社會,而且逐漸走向雙語但非雙言的社會。從總統民選到民進黨執政八年,台灣意識的升高讓台灣發展出台灣華語的特色,「國家語言發展法」仍在立法中,致力於將台灣社會帶入多語言的方向,正因其相信台灣社會已是個公認為多元族群的國家,擁有多元文化與語言,英語與方言教育更深入小學國民基礎教育裡。當現今社會許多人已普遍擁有雙語以上的語言能力時,應致力於法定上的利基,讓各語言都有平等被使用的權利。


敞開胸懷迎接「新族群」                      應華碩 黃幼娟

 

根據統計,台灣每七名國小新生就有一名是外籍配偶子女(張芳全,2006)。所謂外籍配偶子女(foreign born Taiwanese)係指父親或母親是外籍人士,但實際上居住在本國的國民,由於此類國民人口數量明顯增加,在台灣地區新出生人口中佔有一席之地,我們稱之為「新台灣之子」(吳清山、林天祐,2005)。

「外籍配偶」產成「新族群」是已經存在台灣的事實,他們未來是為台灣加分還是為台灣減分,關鍵在國人接納他們的觀念與態度是否正確,而「教育」更是關鍵中的關鍵。這裡說的「教育」,不僅包括對「外籍配偶」和「新族群」的教育,更包括一般人以平常心看待新移民子女的再教育。如何調合不同的文化或價值觀,降低衝突,進而彼此接納包容與尊重,必須從教育著手。這種全面的教育,不應侷限於學校,大眾傳媒也應負起更多的責任。

 

 

 


光輝-Ethnic Pluralism: Strategies for Conflict Management

 

     有關如何有效處理族群之間的衝突,作者在本文獻裡提出了一下三種策略:

1. 組織單一族群社會:這是政策通過教育、語言、通婚把其他種族同化,最後建立一個單一文化的社會。典型例子:法國、德國。

2. 減少政治顯著性的民族團結:這是一個不以種族為主,任人唯才的策略。只要有能力者便可以執政,建立一個平等權益的社會。典型例子:美國

3. 合法化民族多元性:這個策略主要認可所有不同族裔,甚至應許不同族裔可以自己組織政治團體來聯合執政。這個政策可以有兩種進行方式:1)以一族群掌控大部分權利,管理國家,如馬來西亞;2)由各族群共享政權,可以有區域性自主權,如加拿大。

作者也在文獻裡提到,每種政策都有各自缺點。單一族群社會,如果由一位偏激的種族主義者帶領,便會出現惡劣的現象,甚至導致民族的滅亡,如希特勒的納粹黨;第二種政策雖然不凸顯民族主義,但有部分少數民族會擔心他們的族裔背景會慢慢消失,被社會同化;至於第三種策略也會出現一些族群的優勢,或是內部糾紛和離散族群煽動族群之間的矛盾。

     作者也在結論時提到其實在處理族群問題的時候,並沒有一種單一的解決方案。在處理族群問題之前必須先了解各族群之間的關係以及歷史背景,這樣才可能把矛盾降至最低。

筆者相當認可作者所作出的結論,族群、文化之間的衝突其實從古自今都一致是一個沒有完美的解決方案,族群之間必須學會容忍及寬待其他族群或文化,這樣才有可能建立一個和睦的社會。近日來,IS團體勢力不斷在擴張,許多加入組織的成員來自西方國家,筆者認為有部分因素受當地國家政府沒有妥善處理族群之間的矛盾。這些人也許在西方國家沒有獲得肯定,一直被視為外來者,被社會排斥在外,導致他們加入了極端組織來發洩自己的不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邱念慈:閱讀心得 

 

臺灣當前族群認同狀況比較分析”---徐富珍與陳信木

 

    這篇文章的主要是臺灣的多元族群組成的社會,由不同時期遷入移民構,作者以四大族群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與原住民為主。從這篇的角度來看,可以說,每一個族群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習慣。所以族群分類可以依據客觀的基礎和採用主觀界定方式,主要就是主觀的族群認同,就是台灣的族群分類。比方說,族群外婚族群的社經地位也是其中差異之一

    對我而言之前是因為戰爭(全球第二次大戰與中國內戰) ,產生很複雜臺灣社會族群,相反之下,目前來說,是由於外婚與移居較多更加複雜化臺灣社會的族群,所以造成台灣增加了一種族群,就是新住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貝華龍(60285017I)(應華碩二)02周 2014年9月24日

 

爲「新族群」構築教育前景

 

一、     前言

          何福田指出,絕大多數臺灣人認爲在臺灣社會中總共有四大民族,就是福佬(閩南)、客家、原住民及外省人(來自中國大陸),並且每一大民族分著幾種次文化、習俗、價值觀念、宗教信仰、語言等等因素。盡管如此,絕大多數的所謂臺灣專家平常遺落了臺灣的新族群。與外國相同,臺灣社會最近接觸越來越多外籍配偶,所以這名詞在臺灣已是家喻戶曉的了。由於這些人到了臺灣時順便帶著上述的不同因素,因此似乎成爲一個新族群。

 

二、     「新族群的界定」

何福田所述的要點是,雖然一般臺灣人通常對比並混合外籍配偶與大陸配偶,可是這兩種族群卻是分裂。由於外國人的生活背景比大陸人的生活背景較不像臺灣人的生活背景,因此何福田覺得新族群的論點不涉及到大陸新娘。

 

三、     族群融合與文化增生

     何福田指出,一般人通常覺得血緣關係組成一組族群。雖然他認爲血緣關係意味著比較持久形成的族群,可是他覺得現代的新族群與這種族群不是息息相關的,而且這種族群的人數隻會日益增長(已經超過原住民的人數)。因此,他覺得臺灣政府在教育上慢慢主張多種族社會覺悟和態度以便平息種族歧視並無知。

     假設越來越多臺灣人接受不同的文化,那麽他們的社會應該會傾向於成長爲繁榮的社會。何福田所述的要點是,同民族的社會是一件「損人不利已的行爲」,因此很少國家並社會在世界上提倡這種態度。他繼續說,外籍新娘具有權利融入臺灣的社會。

 

四、     橫在面前的議題

  1. 怎樣教育國人正確接納「外籍配偶」?

     答案:每一外籍配偶需要承認他們是在臺灣社會中一名「極爲重要的一分子」。因此,他們的生活上目的應該就要變成爲茁壯成長並儘量增強自信心。何福田所述的要點是,「外籍新娘有良好的生活,能在我們這裏(臺灣)提升其素質,也就是全體國民素質的提升,全國收益」。

     2. 怎樣教育國人真心協助「外籍配偶」?

     答案:臺灣的政府需要設置而付諸實施關於這種概念的教育和委員會。比如,「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以前被臺灣中央政府設置,所以很多臺灣人知道有關臺灣多種的原住民的生活背景。絕大多數的臺灣新族群是來自東南亞,可是這種族群沒有那麽多委員會爲其服務,所以很少臺灣人對於這種族群有淵博的知識並有合格師資任教學習者。因此,何福田所述的要點是,除非臺灣的政府把注意力放在這種族群的重要性,並且提供行之有效的服務,臺灣的社會才會有淵博的知識並有合格師資任教學習者。

     3. 怎樣實施「外籍配偶」本人的教育?

     答案:首先,推動並普及「强制漢化」的政策。第二,先瞭解其文化,然後幫助新族群入境隨俗。第三,尊重其文化,然後嘗試協助其新增本土文化;進而會引起許多人嘗試瞭解其文化的特點和生活背景。第四,采取一種不讓其文化萎縮的政策。何福田指出,「顯然第三種方式對本土最爲有利,第二種次之,第一種再次之,第四種最爲不利。。。以協助其儘快適應本地家庭生活爲上策」。

     4. 怎樣實施「外籍配偶」子女的教育?

     答案:臺灣的政府需要繼續采取有關預防青少年加入幫派的政策。這個過程中需要從幼稚園的年級開始被政府付諸實施。

 

五、     本筆者(貝華龍)的觀想

     因爲歐美的國家被一般人認爲是一個所謂大熔爐,這些國家的國民傾向於接受新民族嘗試融入他們的國家。根據基百科,「大熔爐(英語:melting pot)指的是在各種民族混雜的都市中,由不同民族文化不斷地影響、同化和融合,形成一種很獨特的新的共同文化的社會。。。大熔爐一詞首次在伊斯雷爾·贊格威爾(Israel Zangwill)的戲劇《熔爐》中提出。。。melting pot一詞本意是坩堝,形容不同文化如同不同金屬在坩堝中混合成合金一樣,形成一種新的文化。最早指的是美國的大都市紐約,現在多指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國家,最著名的是美國」。

反過來説,亞洲國家比西方國家保守,並且這些國家雖然有少數民族,可是不必歐美那麽多。比如説,絕大多數韓國人民遵守朝鮮純血主義。根據維基百科,「這是一種朝鮮的民族主義理論,提倡朝鮮族的祖先源自半人半神的傳說君王檀君王儉,血脈單一而純正,千百年來不受外族影響;其學說始於朝鮮日治時代,最初日本人借用納粹雅利安人血統學說,宣稱大和族和韓民族同源同宗,血統純正,藉此合理化日、朝合併的格局;朝鮮反殖運動受血統學說啟發,進一步以血統論塑造朝鮮人的身分認同」。

     因此,本筆者的上述要點是,一般西方人的心胸比較開放,而一般東方人的心胸比較保守。

 

參考資料:

 

大熔爐。(2014年5月17日)。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7%86%94%E7%82%89

 

朝鮮純血主義。(2014年9月5日)。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C%9D%E9%AE%AE%E7%B4%94%E8%A1%80%E4%B8%BB%E7%BE%A9

 

何福田。(民國94年)。《爲「新族群」構築教育前景》,研習資訊,

          第21卷,第5期,93101-5

 

康本松:農業一直是泰國立國之本,稻米為其主要生產,素有東南亞「糧倉」之稱,加上豐富的經濟作物與天然資源,如橡膠、錫鎢等。泰國種族主要以泰人為主,約佔全人口的四分之三,其他少數民族,如華人、馬來族,印度人與佬族等,其中華裔約佔泰國人口的13%,集中在曼谷地區,掌握經濟命脈,而馬來人則佔80%。就人口結構來看,在東南亞國家中,可說最不複雜的一個國家,因受人口結構同質性高,有助於國家整合與政治社會之穩定。另外,泰國是一個典型的佛教國家,人民深受小乘佛教影響,微笑成為人際關係應對之道,故又有「微笑之國」的美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