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04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楊聰榮 Edwin Tsung-Rong Yang 9 years, 1 month ago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課程綱要  2014 族群與離散族裔研究

授課教師:楊聰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副教授) 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應華系海華組

研究領域: 全球族裔  族群移民  語言文化  教育社會  公民政治  民生經濟

 


 

 


「從福佬客談台灣族群分類結構」讀後         應華碩二 黃幼娟

 

佬客是台灣歷史上發生的族群現象。福佬客存在的意義,代表台灣族群結構不同的分類意涵。

(楊聰榮:)兩個族群文化因素的中間範疇,代表族群意識的互通。因為語言可以學習,所以語言是造成中間範疇的重要原因。(施正峰:)閩南人跟客家人如何分隔,語言是最重要的。「福佬客」是部份客族在台灣墾殖與移民時面對強勢團體,物競天擇而形成;或因通婚和居住在福佬人強勢地區,語言和生活習慣逐漸福佬化。[1]

台灣福佬客據考察可分四個過程形成:一、 混居福佬族群中的第一代福佬客。二、 退居邊區的第二代福佬客。三、 歷史上客籍區的閩南化為第三代福佬客。四、 二次移民客籍人士的閩南化為第四代福佬客。[2]

 (施正峰:)舉加拿大東西兩岸的原住民為例,環境影響族群認同;主觀重要?客觀重要?。(楊聰榮:)社會的族群關係越和諧,就越多人願意承認自己有兩種文化。越多人承認自己有兩種文化,族群關係就越寬鬆,族群的空間就越大。

20年前,台灣社會對客家人不友善,沒有人願意承認自己是客家人。現在客家人嚴然是社會上最重要的一個族群,實在耐人尋味,台灣族群的版圖重劃中?

 

[1] [2]行政院客委會網頁

 

 

 


各位同學:老師說下周還要討論台灣原住民的議題,請大家多多補充台灣原住民相關資料。 


鄒瓊美:04種族與族群

    本周研讀楊聰榮老師發表的論文,暴動歷史.族群關係與政治變遷:印度尼西亞歷史上的政權轉移與反華暴動。本篇文章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針對印尼社會脈絡中的特性產生的暴動做研討,第二、分析印尼頻繁的時段,包括反華暴動的份量,第三、分析印尼暴動的性質和政治變遷的關係等。

    中國人移民海外各地被當地人民排華時有所聞,但印尼似乎對華人暴動相對次數較多,文中分析指出華人在當地是經濟的強勢,政治的弱勢,當社會秩序動亂時打劫華人商店便成為主要目標,因為風險小又不會受到強烈的干預或抵抗,歷次暴動中攻擊華裔族群不但沒有受到與論譴責有時還會增加暴動行為的正當性。在1998年印尼排華事件中華裔族群受到有組織的虐待與殺害,印尼政府採取默許的態度,甚至有證據顯示這次暴動為軍方所策畫。本文提到印尼持續的反華運動必須放在整個社會政治環境來討論否則將印尼與華人對立起來,也對問題的瞭解沒有幫助。

 

----------------------------------------------------------------------------------------------------------------------------------

子任閱讀「族群、認同與總統選舉投票抉擇」之心得

「台灣認同」定位於自身對於「台灣意識」的認同度,因為若就不同族群做區隔,以現今族群間廣泛地通婚(如閩客通婚、外省本省通婚、原住民與非原住民通婚等),並無法做明確的區隔,所以應以對於台灣意識的認同度來界定「台灣認同」。文中作者以「傾向獨立/統一/維持現狀」和「認同自身為台灣人/中國人/兩者皆是」此二向度來接定「高度/中度/低度台灣意識」,尤其在數次台灣民選總統之後,到2008年台灣意識更趨升高。教科書的內容,與社會氛圍更著重台灣本土化,再則,國際間台灣屢屢受到中國排擠或是中國公開表示台灣為其國土,都令台灣民眾反感而加深主體意識(台灣)

        總統選舉的分析,2004年與2008年明顯藍綠對決的選舉局面,泛綠普遍為高度台灣意識的支持者,而泛藍普遍為中度及台灣意識低者所支持,但2008年為泛藍勝出,主要由於高度台灣意識的人同時也憂慮民進黨執政時的社會經濟發展,於是部分高度台灣意識者轉而投藍。

        文中對於「總統選舉投票」與「台灣意識高//低」、「政黨偏好:泛綠/中立/泛藍」、「省籍:閩南/客家/外省」此三向度做出分析,說明在台灣的族群,已不再是由省籍作界定,而是與意識形態的差異較相關。

        筆者認為,族群融合在台灣已是必然事實,無論是「台灣之子」或是「新台灣人」都彰顯出一種族群團結、共享共榮的社會價值,生於斯、長於斯,當既定為台灣這塊土地奉獻的人,都具有自身無論高或低的台灣意識,認同台灣這個名字,也都必然稱為台灣人。現在由於海峽兩岸經濟往來頻繁,許多人為了在中國龐大的就業市場謀求發展,對於自身的台灣意識逐漸崩解,願意矮化國格,稱自身為「中國台北」或是直接稱呼地名,像是台北,而省略提及台灣,這類就屬於新興的台灣意識低落的族群。當眼前的民生問題遇上意識形態,的確是兩難的問題,就像回到從前那個據說是客家人來到台北卻不敢自稱為客家人的弱勢心態,台灣要繼續堅持自己的特色、創意與源源不絕的行動力,努力在國際舞台上發光。

 

 

子任閱讀「從福佬客談台灣族群分類結構」心得

 

     楊老師在文中提及「當一個社會的族群關係越緊張,族群的空間就越小;當社會的族群關係越寬鬆,族群的空間就越大。」以此觀點相對應今日台灣已正名的十六族,與越來越包容的社會族群概念,「福佬客」已是我們周遭常見的族群融合產物,這樣的名詞已少見於普羅大眾的視聽認知裡,筆者認為這並不意味著其中的歧見已罕見於台灣社會裡,而是多元族群間的包容與「男性為尊」的華人傳統有關,好比說夫唱婦隨,如果家中的男主人為客家人,女主人為福佬人,那麼這樣的家庭組合很可能傾向以客語為主要母語;家中男主人為福佬人,女主人為客家人,那下一代傾向以閩南語為主要母語的可能性較大。由家中母語的選擇亦可看出社會文化背景對於語言地位的影響。

 

     同時又可以探究到由於上一代在都會地區發展的客家人多為隱形族群,即便他們可能發展得不錯,社經背景在公務機關或是商界皆有很好的發展,由於族群勢力不及福佬人,加上都會區更重視國際語言(英、日、法、西語等)的發展,不僅僅是被削弱其母語發展,更容易被長期忽略客家人本身族群意識的存在。即便近年來客委會為了重視客語發展而推廣義民祭、客語幼兒教育等活動,仍不敵英語對下一代未來就業的發展所需而得到的重視。因此,在福佬話、英語雙重排擠之下,在台北的客家人福佬話或是英語化的情形,屢見不顯。因此,客家人的自我認同與社會地位,和經濟的考量有著密切的關係。

 

參考文獻:

藍清水(2011),《客家?福佬?從《客英大辭典》談臺灣福佬客研究》,桃園,第二屆「客家文化傳承與發展」學術研討會

 


光輝心得 「暴動歷史。族群關係與政治變遷:印度尼西亞歷史上的政權轉移與反華暴動」

閱讀完楊老師的這篇論文以後,筆者對印尼的華人感到非常憐惜,也不禁地對所謂的“土著執政者”感到非常氣憤,也許是筆者成長的環境常被灌輸「他者」、「外來者」的觀念,直接影響了筆者無法以中立或客觀的立場去看待對種族的暴力行為。族裔之間的衝突往往是因為過度區分你我而引發矛盾,如殖民時代,華人社會會按地緣和族緣來做分格,組成幫派互強地盤,造成社會不安寧;另外,殖民政府對族裔之間的矛盾也有相當的責任,「分而自治」的政策把華人與當地人區分,本來相安無事、和睦相處的族群也因此產生了你、我之間的隔離,更可惡的是在殖民政府準備撤離殖民地之前再進行強化區分族群的政策,如英國政府把馬來亞政權交由馬來人或斯里蘭卡給僧伽羅人,使得這些國家隱藏著種族矛盾的火源,容易一觸即發。

過去華人在暴動中成為了犧牲品是因為華人在當地大部分都是處於經濟強勢政治弱勢,也沒有一個可以外來的“靠山”可依靠,直到現在,中國的崛起才讓海外華人的地位有了提升。筆者斗膽做了一個假想,20世紀下半葉的華人彷彿又回到了19世紀末期,海外華人在殖民地一直受到欺壓,希望清朝可以強大起來,去改善海外華人在狀況,同樣的,20世紀下半葉,中國還是一個封閉或半開放的國家,國家經濟剛起步,無法在這些國家以經濟或政治方面施壓,導致當地政府的放縱,讓華人受到傷害。而21世紀的現今,中國已經是世界經濟強國,所謂「不看僧臉,也看佛臉」,筆者認為反華的行動也相應會被壓制下來。


貝華龍(60285017I)04周的作業 2014年9月28日

 

印尼與馬來西亞的合法性、少數民族政治參與及種族衝突 

State Legitimacy, Minority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Ethnic Conflict in Indonesia and Malaysia

James V. Jesudason

 

前言:在印尼與馬來西亞的兩者國家社會上大多數族群爲來自馬來-玻里尼西亞(英:Malay-Polynesian)的伊斯蘭教徒的當地人,而這兩個國家的當地人與有極爲影響力的少數族群(華人)的關係經歷了一段漫長和混亂的歷史。隨著時間的推移,馬來西亞於1969年發生了十分嚴峻並暴力的種族衝突,而印尼從50年代至到1998年平常發生了一系列暴力的種族衝突。因此,印尼與馬來西亞兩者國家的政府進行了一些政策而試圖平息當地人與華人之間種族衝突。

 

種族衝突的一般解釋:雖然這兩個國家的當地人與華人種族衝突之比較涉及到各種起源,可是貧富差距是一個重要起源之一,尤其這兩個國家的少數民族的財富和收入比大多數族群的財富和收入較多。比如,印尼與馬來西亞的華人被當地人認爲是比較勤勞、節儉及明智。這些刻板印象消極地影響到一般當地人的自尊心和心態,而導致了當地人怨聲載道。盡管如此,馬來西亞的民主黨派比印尼的權力主義的政府較能防止並平息民族敵對和暴動。還有,從50年代至到1998年時期,印尼的權力主義的政府對當地人反應遲鈍,而印尼華人在政治上並沒有什麽發言權。因此,印尼比馬來西亞發生了較多暴力的種族衝突。

 

種族衝突:歷史並行:華人與當地人之間的婚姻在英國和荷蘭殖民地前統治時期上是很普通的趨勢。峇峇娘惹(印尼文:peranakan,馬來文:baba)是指華人與當地人「結婚產生的混血後裔」(峇峇娘惹,2014)。華人與當地人之間的關係當時沒有什麽種族衝突。

不過,在英國和荷蘭殖民地統治時期上,無數華人遷移到這兩個國家,隨後華人與當地人兩族被殖民地統治者分成不同階層和社群,就是「華人和阿拉伯裔是社會的第二等級,土著是社會的最底層,歐洲人位於社會的最高等級」(荷蘭殖民時期,荷蘭人的寵愛,2014)。此外,荷蘭殖民主義者在印尼社會上逼這兩族搬到不同的社區,也要求華人一直穿漢人服飾並留辮子。

在殖民地統治的經濟秩序下,華人比當地人傾向於成功的商人,隨後華人與當地人之間的關係設置重重障礙和一種強烈的不信任感。比如,荷蘭殖民主義者從19世紀至20世紀初把印尼華人在兩公司以上的談判中作中間人。隨著時間的推移,印尼與馬來西亞的華人與當地人越來越很難相處,隨後加强兩族之間敵對和刻板印象。

          關於民族主義,中國民族主義的反清復明口號引起了印尼與馬來西亞兩者國家的民族主義。在印尼,Sarekat Islam的組織於1912年領導抵制華裔商人運動。這種運動引起了Partai Nasional Indonesia(PNI)的政黨於1930年允許了當地人獲得終身會員資格。在馬來西亞,國民黨與馬來亞共產黨兩者華裔會員引起了華文教育的發展。後來,1946年的馬來亞聯邦規劃(英:Malayan Union Plan)以馬來西亞華人賦予公民身份。

 

在衝突管理制度分歧:馬來西亞的政黨聯盟的菁英於1952年改善了馬來西亞憲法。根據馬來西亞憲法第153條,非當地人獲得所謂平均的公民身份,就獲得言論自由、宗教自由、政治自由等等的權利。此外,馬來西亞憲法第153條制訂了保護當地人的特權,就是以當地人賦予獎學金、一切機會去上大學、擔任公職一切機會權、營業執照等等。還有,馬來西亞憲法第153條制訂了伊斯蘭教爲國家的官方宗教,並且制訂了馬來文爲國家的官方語言。反過來説,印尼的權力主義的政府進行了壓迫華人的法律。

 

國家的反應衰退期,攻擊華人:隨著貧富差距與馬來政府延期了馬來文當作通用的國語,當地人與華人之間的種族衝突於1969年在吉隆坡發生了,導致了196名人死亡(大多數是華人)。反過來説,印尼從50年代至到1998年平常發生了一系列暴力的種族衝突。與馬來西亞相反,印尼的權力主義的政府一段時期進行了壓迫華人的法律,就是防止華人取個中文名字、上中文學校、學習華語和中華文化等等,也禁止所有中文報紙和產品。隨著亞洲金融風暴,很多印尼的當地人責備華人剝奪他們的財富和收入。因此,1998年印尼排華事件導致了1188名華人死亡,168名婦女遭到強姦,2479家商店、383家辦公場所、1026家裏及1119輛車被損壞的。盡管如此,印尼華人經濟影響力在世界上不斷成長。

 

終結和本筆者(貝華龍)的感想:印尼與馬來西亞政府兩者最近進行了一系列親華人的政策。因此,兩者國家的經濟日益蓬勃發展。對本筆者(貝華龍)來説,這些政策能增進國際間的友誼,並且能增進貿易、技術、投資以及科學與管理專門知識的交流。因爲華人的離散在世界上是最多之一,因此所有的國家必要依賴於這種族群。

 

參考資料

印度尼西亞華人:荷蘭殖民時期,荷蘭人的寵愛。(2014年9月16日)。維基百科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D%B0%E5%BA%A6%E5%B0%BC%E8%A5%BF%E4%BA%9E%E8%8F%AF%E4%BA%BA#.E8.8D.B7.E5.85.B0.E6.AE.96.E6.B0.91.E6.97.B6.E6.9C.9F

峇峇娘惹。(2014年6月3日)。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3%87%E5%B3%87%E5%A8%98%E6%83%B9

Jesudason, J.V.  (2014). State legitimacy, minority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ethnic

          Conflict in Indonesia and Malaysia.

 


邱念慈  閱讀心得

 

"從褔佬客談台灣族群分類結構"----楊聰榮

 

台灣是個多元文化的國家,有閩南人、客家人、原住民...而這些民族都跟台灣民國初期至今的歷史變遷有很大的關係有的是從二戰之後緊接著的國共內戰時期,那時國民政府播牽來台,這時候有一些內地的人民因被時勢所逼被迫一起來到台灣,使台灣又融入了新的文化,有的是之後為了來台灣找工作而自己渡海來台,不論是哪種方式來到台灣,都讓台灣不斷的融入了新的文化

     我覺得台灣融入了很多不同的文化及宗教,一般來說很多民族為了保護自己都不太會接受外來的文化而產生文化衝突,但在台灣雖然一開始也是有些許的文化衝突但慢慢的還是融入彼此的文化特色,其中的原因我想也許是因為台灣的地伏有限,在人口的增長下,而導致彼此之間就會開始慢慢的有所接觸吧而現代社會交流如此發達台灣除了自己的文化民族外,也有很多國外的人開始來到這個寶島,使的台灣文化更多元,而且現在問問台灣的朋友你是哪裡人,他們都會不遐思索說自己是台灣人,所以我很喜歡台灣這個沒有種族隔閡的多元文化國家

 

康本松:泰人屬於黃色人種的南蒙古利亞人種,(與中國南部與東南亞的人種相同),源自於中國南部的泰族,約占全泰國人口的九成,人口總數約6,000 萬人 (人口增加率約爲1.4%)。男性平均壽命爲67 歲,女性平均壽命爲71 歲。但因人口登錄並未落實,包括婚姻等事宜亦未強制登記,故到底泰國總人口有多少人,恐怕連泰國政府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一般來說,泰人的平均身高較中國人矮,且膚色較黑(愈往南邊膚色越深),身材較瘦,不分男女,幾乎很少有胖的 (跟天氣炎熱,食欲不佳多少有點關係),臉部輪廓較中國人爲深,大體上看起來與臺灣的原住民非常相似,不過話說回來也不儘然如此,當地也有許多人外表看起來跟中國人沒兩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