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iew
 

06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楊聰榮 Edwin Tsung-Rong Yang 9 years, 8 months ago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課程綱要  2014 族群與離散族裔研究

授課教師:楊聰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副教授) 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應華系海華組

研究領域: 全球族裔  族群移民  語言文化  教育社會  公民政治  民生經濟

 


 

 

鄒瓊美:06 族群族裔與國家

    本周研讀世新大學張嘉尹老師對多元族群、國家認同與憲改政策所發表的文章,首先提到台灣社會的四大族群,至於是哪「四大族群」?最早是由政治人物林濁水、葉菊蘭等人所提倡「台灣原住民族」、「福佬族群」、「客家族群」、「戰後新移民」四大類,其實仔細觀看最主要以省籍、語言來區分族群,然而共同生活在一個地區因為統治者的語言而顯出是哪一族群的強勢,進而對國家認同產生爭議,張老師從憲法的角度去探討問題,並且認為如果憲改要處理國家認同問題須謹慎行事,才不會激化現存的統獨問題高漲,形成衝突。

    再來老師又以原住民的角度探討族群意識,執政者也順應潮流制定許多法規保障原住民族的權益。最後張老師的結論提到「不主張直接以族群作為正式政治權力的分配基礎,反而認為應維持目前的平等民主機制」,這點我很認同張老師的主張,因為國際情勢的瞬息萬變會影響台灣政治經濟,所以穩定中發展是較切合適當的。

 


貝華龍(60285017I)06周的作業 2014年10月13日

多元文化倫敦之愛爾蘭裔:爲獲得承認於「其他人」族群而戰 

The Irish in Multicultural London:The Fight for Recognition as the Other

 

前言:從19世紀至20世紀期間,愛爾蘭裔在英國社會中被一般人排斥,是因爲他們是最窮的窮人,被歸類為分離份子和共和主義者以及被歸類爲凱爾特人(英:Celts),以及大部分的愛爾蘭移民是天主教教徒。英國1962年移民法案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就是愛爾蘭裔被政治家在正式演講中一字不提,隨後融入了英國的主流社會。換言之,愛爾蘭裔當時正式上不是一個族群,而是和英國的當地人同一群。

 

停留這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時期中,英國經歷了重建熱潮,因此很多從愛爾蘭和大英國協(英:Commonwealth)的移民移民到英國。隨著移民隨後大量湧入了英國,一些種族衝突發生了,所以英國政府於1962年執行了移民法案。根據其法案的條例,若干移民每年能移民到這個國家。由於其法案針對所謂有色移民而已,無數愛爾蘭移民每年繼續移民到英國。因此,一般人視爲外來移民體現了非白人而已,從而愛爾蘭裔融入了英國的主流社會。爲了協助有色移民融入這個國家的社會,英國終於執行了1976年種族關係法案。根據其法案的條例,這些移民在正式演講中列爲不同的族群,從而忽視國内的差異和愛爾蘭裔的長期居留。

          種族與移民的爭論點在1980年代日益政治化。有色族群的團體、政治家及志願人員當時組成並組織了一些新的政治運動團體,强迫英國的當地政府重視他們的需要。隨著這些新的政治運動團體的呈現,愛爾蘭裔終於組成並組織了自己的政治運動團體。

 

被聽到的戰鬥:由於愛爾蘭裔正式上不是一個族群,英國的當地政府沒有設計統計體現若干愛爾蘭裔受歧視的情況。因此,很多愛爾蘭裔志願人員要求英國的當地政府正式認定愛爾蘭裔是一個族群,從而受到英國的當地政府的監控和補助。隨著一些愛爾蘭裔利益集團肆意抗議,若干當局雇傭了愛爾蘭裔聯絡官,從而組織了一些以愛爾蘭裔問題爲基礎的討論會,與愛爾蘭裔的共同體公開地商量事情以及正式認定愛爾蘭裔是一個族群。

愛爾蘭學會聯合會(英:Federation of Irish Societies or FIS)藉由研究報道顯示了很多愛爾蘭裔實際上受歧視。因此,英國國家統計署(英: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於2001年正式將愛爾蘭裔列爲一個族群。

 

參考文獻

O’Keef, G. (2007). The Irish in multicultural London: The fight for recognition as the

          Other. Middle Ground Journal of Literary and Cultural Encounters 1, 1, 12-19.


 

光輝心得-「東南亞華人的認同問題」

本文獻的題目已經清楚解釋本文獻所要探討的核心內容,其中又以國家認同(National Identity)和文化認同(Cultural Identity)來闡述有關東南亞華人的認同問題。身為東南亞華人的一份子,筆者也非常認可作者的分類和敘述。東南亞許多國家都採取了語言來結合各個族群,鼓勵華人同化來減少族裔之間的矛盾,泰國在這方面筆者認為取得了非常成功的效果,而在馬來西亞,雖然馬來語被視為國語及官方語言,但其他族裔並沒有因此而選擇了同化。雖然政府提倡多元種族社會,但在政治領域上去往往有著土著與他者的觀念,最近一次全國大選更為明顯。執政黨雖然“贏”了,但大量的選票卻流失,執政黨把流失的原因全部歸咎於華人,華人因投選了反對黨而被貼上“不愛國”的標籤,挑起種族之間的矛盾來洩恨。而在對鄰的新加坡,雖然馬來語也是國語,但英語卻成了官方語言,各族群以英語做為溝通語言,政府的政策也沒有因為族群的關係有著不同的待遇,相對減少了各個族群之間的矛盾。同樣是土地的擁有者,如果馬來人在獨立後,採取了像泰國銮披汶一樣的強勢泰化政策,也許今日的馬來西亞也會和泰國一樣呢?

 

 

-----------------------------------------------------------------------------------------------------------------

 

子任閱讀蕭文軒「當代寮國族群關係發展之探析」之心得

 

     族群的認同考驗社會群體間是否能在不斷地建構、重構、再建構化尋求平衡的模式。寮國身處於中南半島唯一內陸國,早期受到法國殖民專制地武斷地切割國內人民的情感、生活物質條件,斷絕與泰國的往來,並強化與越南方面各種生活、教育、社會階層互通等聯繫。爾後又經過寮共政府實施單一寮族意識,企圖創造均有共享的社會觀,透過基礎教育普遍實施、林地改造、遷居移居讓高低地的族群融合,並強調走出既有的族群觀,有別於越南和泰國,重建一統化的寮國。
 

     在國族認同與文化認同的衝突下,寮國人民經常是處於不穩定而多變動的狀態下。在情感上,寮族(佬人)與泰族(泰人)雖分處湄公河兩岸,卻是合作無間的;在政治上,兩國邊界壁壘分明,但因透過區域經濟整合而越來越多檯面上的往來。在國族的認同上,身處在泰國境內的寮族必須得依循著泰國強勢單一文化政策,讓自身認同為泰族。而文化的認同上,透過經濟層面的優勢,寮族越來越傾向生活模式,包括語言、社會文化,傾向泰國化。這些認同上的衝突都在考驗寮國與泰國內部政策實施的智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邱念慈---閱讀心得   

東南亞華人的認同問題: 對R. J. Coughling雙重認同理論的再思考

 

     東南亞華人的認同如何選擇? 在每個國家的情況不一樣,例如,越南是驅趕、馬來西亞及與汶萊是包容、泰國及菲律賓是同化或涵化、新加坡是多元社會等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風,除泰國之外,東南亞諸國或多或少都有追求獨立建國的鬥爭,對外要求建立當地獨立的民族國家,成為國際社會的一員,以取代殖民者的權利。1980年正式公佈的<國籍法>第三條規定不承認雙重國籍,這對東南亞地區的華人必然發生影響

     對我而言,有一些國家可以認同華人,很大的原因應該是政府與政治的關係,比方說,泰國的華人認同事很明顯,因為泰國沒有被統治過,而且中泰關係一直都很好,只有一段時間日本來佔領泰國時與泰化的時候,在泰國的華人受到很大的影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寮國的族群                應華碩 黃幼娟

寮國計有68個不同的少數民族,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並無可記載其語言的文字,這些少數族群大多生活在偏遠的山區,不但遠離市場,也遠離醫院和學校。由於語言和文化上的阻礙,這些族群逐漸和佔全國人口40%的主要族群Lao Loum分離,不但造成國家社會整合困難,也造成寮國人口素質提升不易,以及經濟市場的支離破碎,對寮國政治、社會與經濟的整合產生負面影響。

1975年寮共取得政權後,對於少數族群採取強勢的同化政策,企圖透過寮族化的途徑來塑造穩固的族群認同以作為其統治正當性的基礎。在此情形下,寮國作為一個多族群國家,表面上並未如同印尼、菲律賓及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內部存在嚴重的族群衝突問題。然而,在全球化與區域化兩大浪潮的交互影響下,隨著寮國改革開放的幅度擴大及參與區域整合的程度日漸深化,以往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被積壓的族群衝突將逐漸浮現。

康本松06:多元族群、國家認同與憲政改革

省籍族群問題的憲法對策,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本省人/外省人」的「族群想像」對立,是目前台灣社會最具影響力的族群對立,但是在兩者的關係上並不存在著所謂的「支配族群」,除了政治領域的動員與可能衝突之外,在其他的社會面向,例如經濟、社會、文化等面向,也很難說有真正的族群衝突存在。即使族群的歸屬會影響政黨支持、投票行為或是統獨立場,然而「泛藍/泛綠」的二元區分,卻是個過於簡化的描述方式,即使這個區分在選舉動員上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但是影響投票行為的因素(社會分歧),遠比藍綠區分來得複雜多了。即使就族群的政黨支持而言,台灣社會目前也沒有允許「族群政黨」存在的條件,新黨的外省族群特色雖然一度在選舉中具有高度動員力,但是新黨的「泡沫化」以及自我重新界定為「中產階級」政黨的努力,就是一個很有說服力的例子。此外,雖然外省人支持國民黨的比例相當高,但也有為數甚多的本省人支持國民黨,即使是以黨外運動與台灣獨立訴求起家的民進黨,雖然其支持者大都是本省人,但是在面對選舉壓力下,也必須修正其政治路線,並提出具有尊重多元族群意義的「族群多元國家一體決議文」。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