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Whenever you search in PBworks or on the Web, Dokkio Sidebar (from the makers of PBworks) will run the same search in your Drive, Dropbox, OneDrive, Gmail, Slack, and browsed web pages. Now you can find what you're looking for wherever it lives. Try Dokkio Sidebar for free.

View
 

09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課程綱要  2014 族群與離散族裔研究

授課教師:楊聰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副教授) 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應華系海華組

研究領域: 全球族裔  族群移民  語言文化  教育社會  公民政治  民生經濟

 


 

 


文化認同的獨立性和動力性---以馬來西亞華人文化認同為例”讀後              應華碩二 黃幼娟

 

 

         海外移民在異鄉要生存,若不是完全融入異族文化,要不就是結合本身原鄉的力量,團結互助以存活。根據本文的分析,馬來西亞華人顯然是選擇後者,由祖籍地認同、親屬認同演變為對整個馬來西亞華族和華人社會組織的認同,進而整合成具有華人整體種族文化特徵的現代組織。由於文化價值是一整套標誌著包括文化特殊性的觀念系統,足以影響人們對於生存目的和生活方式的選擇,也強化了作為文化族群的人們對自己精神家園的最終守護。因此馬來西亞華人不僅是世界第一大海外華人群體,其獨特的馬華文化也是兩岸三地之外,保存得最好的華人文化。這樣的結果,參照馬來西亞多年來,以國家資源不遺餘力的保護馬來人宗教及語言的歷史觀之,恐怕也是有其不得不如此的必然性。

 

 


鄒瓊美09 族裔衝突

        本周研讀彭德富老師對於族群歧視與人權政策之文章,彭老師提到臺灣自詡以「人權立國」,可是表現出對待外籍配偶卻有著不平等的族群歧視,與人權立國的精神背道而馳,一般對於四大族群的分類是以原漢、省籍、閩客區分,近年來逐漸增多來自東南亞許多國家的外籍配偶則歸納為第五大族群,彭老師從法律的觀點分析我國憲法所保障的婚姻自由、婚姻制度與夫妻共同生活之權利,在現行制度中未有落實,甚而官方、政治人物、一般民眾普遍都存有歧視的心態,這些都是值得關注的議題。

        彭老師這篇文章發表於2007年,經過這些年來台灣對本文所述歧視問提已經改善許多了,並且於2009年經立法院三讀,總統公佈實施將聯合國兩公約納入我國法律規範,所以現在的台灣制度逐漸邁向國際化值得讚許,也期待族群歧視會消失於台灣。


光輝心得

     在族群差異、歧視及衝突的文獻裡,作者應用了美國馬里蘭大學MAR(Minority at Risk)的數據來分析族群衝突與文化、經濟和政治的關係。本篇文獻比較有趣的地方是根據數據顯示,亞太地區的經濟差異並不會造成族群衝突,作者提出了1997年金融海嘯對印尼排華事件的質問,剛好應對了老師在「暴動歷史、族群關係與政治變遷」所推出的原因相應吻合。文獻的另一個推論,政治自由度與社群衝突的正相關體現了民主政府對族群的失控性,但也不代表專制政府就可以減少族群衝突,中國新疆與西藏便是最典型的例子。在文化方面,亞太地區國家,政府相對沒有太多限制,而且文化差異相對比歐美國家來得小,所以文化限制的多寡並不會直接影響族群之間的衝突。

     在文化認同與獨立性這篇文獻,筆者認為馬來西亞華人在延續中華文化傳承這方面工作相對比其他國家做得更好一些,馬來西亞華人可以相較更有效的延續中華文化除了華人自身的原因以外,也受惠於馬來西亞政府的政策。由於馬來西亞政府對華人沒有採取同化政策,如泰國;或西化政策,如新加坡,使馬來西亞華人可以很自由地組織華人社團、學校等社會團體。雖然民間社團在獨立以後明顯增加,但社團的多寡並不代表華人在馬來西亞的地位,有許多社團雖然結合了不同族群、背景的華人,但卻無法在政府中取得任何影響力。


貝華龍(60285017I)09周的作業 2014年11月1日

族群歧視與人權政策—以東南亞外籍配偶爲例

 

前言:彭德富以東南亞外籍配偶爲主,並來分析一下臺灣的族群歧視與人權政策。他指出,目前居住臺灣的外籍配偶(不包含來自大陸與港澳地區)人數是13.4萬人,而每年將漸漸增長。因此,臺灣的社會越來越改變。大部分的外籍配偶是來自東南亞,所以很多遭受族群歧視和不公正的待遇。彭德富的宗旨是提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提醒全部的臺灣人新住民的人口越來越多,並且指出族群歧視觸犯中華民國的精神與政策,而第二部分是藉由分析中華民國的憲法、法律及教育等層面來擬定以平等的族群社會爲主的計劃。

 

族群與種族、民族相關基本概念:族群(英:ethnic group)指一群人因擁有共同的來源而建構一個獨特社群的一群人。其定義包括客觀及主管兩個標準:前者是這群人被一般人認爲擁有的共同來源,而後者則是一群人自認爲建構成一個獨特的社群。種族(英:race)指個人的不同有形天生的基礎特質。民族(英:nation)指一個集體認同的共同體。

 

臺灣的族群分類:彭德富指出,臺灣有四大民族,就是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及原住民。他出版這一張學術文章的時候,臺灣社會還沒正式地認定新住民的族群存在。

 

臺灣族群面貌的轉變:根據臺灣的2006年内政部統計資料,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差不多是38.4萬人;前者的人數爲大概13.4萬人或34.94%,而後者的人數爲大概25萬人禍65.06%。此外,每7.5個新生兒中,就有1個是新住民女性所生。

 

外籍配偶所受的歧視待遇:彭德富指出下列幾項因素:第一,臺灣的現行憲法沒包含人權的保障;第二,移民政策涉及到社會階級和性別差異的自覺;第三,臺灣的一般官方、政治人物、媒體報道及民衆對一些種族保持刻板印象和歧視心態。至於該國的現行憲法,憲法上的人權清單(英:Bill of Rights)還沒以新住民的人權保障爲主。至於該國的移民政策,該國的移民政策體現下層階級的移民或女性移民的劣勢地位。除了婚姻自由、制度及夫妻共同生活的權力之外,該國的移民政策對外籍配偶製造若干障礙。此外,要是無戶籍國民的外籍配偶離婚的話,她立刻會被遣送本國。還有,外籍配偶申請歸化的同時必須提出所謂的「財力證明」,可是外籍配偶趨於沒那麽多錢。至於該國的一般官方、政治人物、媒體報道及民衆,外籍配偶在社會上遭受這些人的污衊和貶抑,就會趨於控告她們捲入假婚姻或賣淫。實際上,這些人對外籍配偶的共同體保持不信任的態度。隨著上述的因素,一般外籍配偶處於難看的境地,而且被一般認爲是次等地位。

 

建構平等社會的人權政策:陳水扁於2000年和2004年當選爲臺灣的總統的時候就主張了跨族群交流,並且保障人民平等權利和待遇。相反的,臺灣還沒成爲所謂的族群和諧的社會。因此,彭德富提出一些建議。這些建議跟該國憲法、法律及教育層面有關。他的論點很鮮明,就是臺灣的政治人物應該要執行一些以解決目前臺灣族群關係的問題爲主的法律政策,並應該要繼續主張國際化和全球化的概念,從而該國的政治人物將積極促進少數族群的集體利益。


 

子任閱讀「族群差異、族群歧視與族群衝突—全球與亞太趨勢的比較」之心得

 

        有別於在亞洲常見的個案分析來探討族群衝突事件,本文是以量化分析大規模從48個國家其中79個族群自1990年到2003年透過其統計數據找出其中族群差異、政治自由度等,乃至與全球族群衝突模式與亞太趨勢做比較。從越來越走跨國、跨時的巨型量化研究中,希望歸納出經驗法則以致未來有效管理族群衝突時有所依循。作者採用,「族群」視為基於在種族、語言、宗教與文化各層面明顯歧異而具備集體意識的群體。「衝突」可分成族群與族群間的「水平衝突」和族群團體與國家政府間的「垂直衝突」(Sukma, 2005)。實證研究顯示,造成族群衝突─包含水平或垂直衝突─的關鍵要素往往在國家政府對特定族群的歧視性對待。但因為族群大小往往與其政經力量相對應,於是乎,能引起族群衝突的族群即是該成員具有強烈的政治意識,並願意為其群體權益採取具體行動。

        一般普遍假設族群間的文化差異若越大,則衝突亦盛。但在亞太地區,卻是族群間的文化差異大,可以和平相處;而族群差異越小,族群衝突越嚴重。但這方面的研究須得到更多個案分析或田野調查的支持,方能找出其中造成族群衝突的過程與影響。作者在此份研究中找出國家制度性歧視對於族群衝突程度的顯著正向關係,亦即主政者當盡力去除各族群間在政治經濟等層面的歧視政策與社會實踐,始能維護社會秩序。

        台灣近代史上最顯著的族群衝突即是二二八事件,延伸至今仍爭議不休的是統獨問題。近來敝國元首表示肯定香港占中運動的民主思維,此舉即被一直視自身為台灣祖國的中國官方媒體批評與嘲諷。台灣在國際上的地位是統是獨,若是以當局期望維持九二共識的觀點看來,仍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局面。但此舉僅能維持檯面上的友好,讓海峽兩岸的經濟交流維持通暢。然而,當台灣普遍意識到要變得更富有即需要依賴對岸的資源時,「獨立」會成為更難支持的選項。維持一中各表,卻無法支持台灣在國際間的立足點,其實相當遺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邱念慈---閱讀心得      族群歧視與人權政策-以東南亞外籍配偶為例 ---- 彭德富

 

     台灣現在的社會分成四大族群有原住民 閩南人客家人與外省人是一個移民的社會因為全球化的大風潮台灣人口也有大遷移潮流移居到台灣的外籍配偶很多台灣族群本來很多元 移入外籍配偶讓台灣的族群面貌轉變這些外籍配偶叫做新移民成為台灣第五大族群但是官方 政治人物 媒體跟一般的民眾對外籍配偶有歧視的心態以為是假結婚 真賣淫是社會問題的製造移民政策也有很多階級主義跟性別主義 媒體對外籍配偶有不好的報導政府官員跟政治人物也說對外籍配偶不好的用語 因為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與社會出身出生跟其他身分的不一樣侵犯了外籍配偶的平等群跟人格權外籍配偶在台灣社會是弱勢 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中一些文化多樣化跟文化的不一樣都應該要平等可以保障多元化的存在 也要承認跟肯定他們的價值讓外籍配偶在上會上有平等的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05/康本松-衝突

白人警察槍殺非裔青年 族裔衝突導火線

美國密蘇里州佛格森市,之所以出現大規模暴動,導火線是3個多月前、發生的一起白人警察槍殺非裔青年事件,當時就已經群情激憤,佛格森市一連暴動了十多天,警方動用軍方等級的重裝備,甚至出動國民兵,還宣布宵禁,好不容易才平息下來,現在大陪審團判定,白人警察不必受到法律制裁,再度撕裂了當地緊繃的族群關係,引發暴動。>>目擊者(2014.08):「警察在我家門口槍殺了一名男孩。」

今年八月初,18歲非裔青年布朗之死,就是引爆密蘇里州佛格森市大規模暴動的導火線。警方廣播(2014.08):「快回家!否則就會被捕。」

白人警察槍擊非裔青年,當時有多人目擊,卻是眾說紛紜。目擊者(2014.08):「他高舉雙手朝天耶!」

有人說布朗雙手朝天,沒有襲警跡象,也有人說法大不同。目擊者(2014.08):「接下來我想他就突然朝警察衝過去。」

開槍的白人警察威爾森,聲稱當時攔查布朗,兩人發生口角,布朗突然上前搶槍,他才會開火射擊,民眾事後拍下的手機畫面,看到布朗倒臥街頭,隔了10分鐘,才有人蓋上白布,警方因此遭到指控,執法過當。抗議群眾:「民主就是要這樣,讓我看清民主的樣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