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Whenever you search in PBworks or on the Web, Dokkio Sidebar (from the makers of PBworks) will run the same search in your Drive, Dropbox, OneDrive, Gmail, Slack, and browsed web pages. Now you can find what you're looking for wherever it lives. Try Dokkio Sidebar for free.

View
 

10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課程綱要  2014 族群與離散族裔研究

授課教師:楊聰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副教授) 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應華系海華組

研究領域: 全球族裔  族群移民  語言文化  教育社會  公民政治  民生經濟

 


 

 

 

鄒瓊美:10 族裔自治

本週研讀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出版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楊老師發表的文章,楊老師探討香港為何缺乏客家認同,依據本文指出香港客家人的客家意識較為模糊,研究香港的人類學者有注意到這種現象,而且以田野研究資料描述了這些現象,香港原屬廣東省寶安縣,而寶安縣有一半以上人口屬客家,在九龍新界就有不少居民是客家人,荃灣原是新界一個典型客家農村,目前都市風貌掩蓋了客家村落的景緻,老一輩的居民講話還使用客家話,中年人日常生活皆使用廣東話,只有和長輩講話才使用客家話,基本上老一輩者多半也能說廣東話,所以客家話在當地可有可無,也難怪客家認同會稀薄。

看見香港是這樣情景,我所知道在泰國也是相類似,在泰國有一些客屬會館或許還可見到客家文化,年輕一輩者多半不會講客家話,他們的泰國話已經沒有口音,所以認知上他們自認是泰國人,只是祖先來自中國的客家人或潮州人而已,以這樣看來香港不是個案,融入當地文化適應當地生活族群意識隨時間會淡化。


 

子任閱讀楊老師「為什麼香港人缺乏客家認同?從語言政策的歷史分析到身分認同的政治社會學」之心得

 

     香港由於中英條約割予英國99年,其間主要以香港自治的方式制定出屬於香港地區自有的一套社會規則、教育型態,由於香港主權終究會歸屬中國,英國對於香港的積極不干預政策,因此在香港產生一種異化於兩國中間的型態,在道德上似乎缺乏兩邊的文化,香港只是個純粹的金融城市,嚴守法治,而且有別於中共的赤化。於是,在民族意識上發展成一個專屬香港的認同是必然的情勢。在如此以金融為核心的城市而言,資本主義的社會價值觀隱然成形。當一個社會著重於功利導向,只投資於對自身最有實質利益的事,而忽略了社會中的其他價值之時,傳統的語言文化保留便顯得彌足珍貴。

 

     文中談及香港在著名客家研究學者羅香林之後,中斷了一段時間沒有持續性的專家對客家文化事務做研究。在缺乏學術機構的支持下,客家文化更難以在香港這個功利至上的金融城市裡夾縫求生。所幸90後開始透過國際客家學研討會,逐步開啟對客家文化的研究,同時也有助於台灣對客家事務的重視。短時間要讓逐漸遺忘語言記憶的香港人找回客家話,可能有實質的困難度,但隨著全球客家事務持續綿延與傳承,即使在香港地區的客家族群已隱然於香港本土化的思維,形成現有的香港意識與特有的港式文化風貌,也是城市變遷下的產物。

 

參考文獻:Fang-Long Shih, Carol Jones(2014), Introduction to Taiwan and Hong Kong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centres-peripheries, coloni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representation


光輝心得 - Muslim Women and Nationalism

本文獻主要探討女性在穆斯林世界的角色與西方世界看待穆斯林女性的差異。從西方人的角度,穆斯林女性由於宗教的限制,在穆斯林世界的地位是低落、被壓抑、以及及苦不堪言的。作者在土耳其和比利時的穆斯林區做了田野調查以後,發現西方人對穆斯林女性的判斷是有偏差的,在沒有具體了解伊斯蘭教對女性的界定與“使命”而做出了錯誤的結論。根據作者描述,穆斯林女性在穆斯林世界裡扮演著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她們的思維與行為象徵了穆斯林世界(Motherland),所以她們的言談舉止和日常生活的行為備受檢視,一旦行為有毀伊斯蘭教的形象,將會被嚴重指責。同時,在伊斯蘭世界裡,女性除了肩負傳宗接代的使命以外,也擔任文化傳承的任務,需要把伊斯蘭教的精神與精髓傳育下一代。

在國家認同與族群認同的議題上,由於穆斯林族群分佈世界各地,以國家作為族群意識並無法完整地代表穆斯林的文化,反之,他們都有著共同的信仰與文化背景,所以穆斯林群體開始推行伊斯蘭教主義(Islamism)來結合所有的穆斯林和族群的認同。

筆者認為本文獻較有趣的地方是外界對穆斯林女性的看法與穆斯林女性對自己在穆斯林世界的地位象徵所產生的觀念矛盾,使筆者意識到對於一種文化的研究必須要以第一方(“我”)的出發點和第三方(“他”)的角度來考察才能得出一個比較中立且較準確的定論。這也是身為一個學術研究者必須具備的學習精神。


貝華龍(60285017I)10周的作業 2014年11月11日

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前言:客家人在香港的歷史已經存在很久。反而,楊聰榮在香港的隨機訪談的時候,就發現了香港的當代客家人缺乏客家認同,並認爲客家人的語言和文化很快完全流逝。楊聰榮的研究目的是舉出不久以後的思考方向。

人類學家Nicole Constable,以前研究過客家婦女的生活條件和特徵,並且以所謂新界客家人爲中心。與她的期待相反,她發現了香港的客家人認同並不是强烈的。根據她的訪問結果,絕大多數否認自己是客家人,而强調自己是香港的本地人。

另一位人類學家Elizabeth Lominska Johnson經過田野研究的時候,她就發現絕大多數的客家人平常講廣東話,而不講客家話。儘管如此,絕大多數的人承認他們的祖先是客家人。

 

香港社會的客家元素

  1. 客家人:新界客家與其他:從香港開埠之後,無數客家人因謀生而從中國的農村遷移到香港,尤其是辛亥革命以後。大部分的新界客家人來自廣東省和福建省的村莊。與香港的當代客家人相反,香港的新界客家人同很强烈,是因爲大多數居住在香港是來自中國的各種地方,進而各個居住者以自己的認同爲榮。
  2. 客家組織:崇正總會:這個組織於1920年所建立。這個組織,在理想上,具有全球客家人意識,加上全球影響力,這個總會發揚、弘揚及宣傳客家精神,也團結全球的客家人。
  3. 客家學術:從羅香林到國際客家學研討會1990年代經歷全球客家人意識的發展,尤其國際客家學研討會和國際客家懇親大會的成立。
  4. 香港客家文化元素的檢討:上述的香港客家文化三大元素使得舉出幾個特徵。第一,雖然香港的客家人的人數達不少,並歷史的蹤跡也很多,可是客家人社區的變動也不少,加上一般客家人在非客家人社區中平常保密自己族群身份。第二,當代的香港客家人與老一代的客家人之間的互動很少。

 

香港何以缺乏客家認同30歲到40歲以下的客家人平常講廣東話,而不會講客家話。這是因爲下列的因素:

  1. 語言政策的歷史分析:到1967年爲止,香港有電視臺轉播不同方言節目。1967年,香港的英國殖民政府逐步取消這些電視臺,而中文上課的口語媒介成爲了廣東話。
  2. 教育政策:到1960年代爲止,香港教育制度包含不同中文方言作爲教學語言。從1970年代到1990年代,香港的語言政策歸納爲「兩文三語」政策,就是廣東話、普通話與英語。
  3. 都市化:隨著1970年代以後的發展時期,絕大多數的客家人從村莊遷移到城區。在這個地方中,所有公司的工作語言是廣東話、普通話或英語。從這個年代到現在,香港的政府一直推動全球化和現代化。

 

邱念慈---閱讀心得  「為什麼香港人缺乏客家認同?從語言政策的歷史分析到身分認同的政治社會學」---楊聰榮

 

     香港本來是中國的廣東省寶安縣是客家人的傳統聚集的一個地方17世紀的時候 客家人就開始搬到香港香港還沒有開發以前 客家人是香港原居民最早之一香港很多地方都有客家人在新界是最多客家人客家人在香港人數很多1921年9月成立香港崇正總會香港的客家人文化也很多但是客家人社區變動很多許多客家社區也沒有了新界的客家人也說是新界的新居民現在的年輕客家人覺得祖先是客家人自己是香港人 香港是都會生活型態新界客家社區是農村型態所以沒有群眾基礎的客家社會運動政府語言的政策兩文三語政策沒有客家語言 讓客家語言消失很快 住在香港的人認為自己是香港人不是客家人現在的客家人接受新的文化跟語言 認為客家人社會是老的文化跟舊的時代  政府的政策跟社會人民對客家文化也不覺得重要廣東人的意識跟文化取代了客家人的意識客家人意識在香港社會生活變得不重要客家人的文化跟語言在香港慢慢的不見

 


 

 

  • ·         11-12/ 康本松。民族自治

雖然中共承認民族治理的失敗,但卻不願以真正的自治政策去實現民族自治的目標,而是施以略優於漢人待遇的懷柔政策,去籠絡少數民族。其效果只是加深了民族之間的猜忌,無法實現其預設的「大一統」目標。中國歷代皇帝有一種對待蠻夷的手法,叫做「懷柔遠人」,即以賜予、和親、通商和教化等形式,安撫四方藩國。懷柔遠人的思想基礎,是把中國當作人類的中心,遠方的蠻夷都是未開化人,應該歸順、效忠於中國朝廷。同樣地,中共對他們用武力征服的少數民族,除了使用大棒鎮壓之外,還必須加上一些胡蘿蔔,給少數民族一些恩惠政策。按照中共的說法,他們的優惠政策是「為了促進國家建構與社會整合、緩解族群衝突。」在西藏騷亂事件和新疆事件之後,很多漢人指責說,政府制訂少數民族優待照顧政策,但少數民族享受這些優惠待遇,卻不知感謝,反而鬧事。就是在漢人的這種輿論之下,朱維群建議中國以後「不要突出民族身份,給予超市民待遇。」在中文網上搜索一下,不少漢人表達了對政府「反向歧視」政策的怨憤與不滿,指責中國政府歧視作為主體民族的漢民族。這種不滿大致可歸納出幾類。


新加坡的多族群問題                       應華碩 黃幼娟

新加坡獨立建國於 1965 年,是一個華人為主體的城市國家,也是一個移民的多族群國家,面積僅約有 710平方公里,而總人口約五百多萬,包含了華人(74%)、馬來人(14%)、印度人(9%)、其他族裔(歐亞人)3%)等四大族群。簡單的說:在新加坡,大家只有華人、馬來人、印度人及歐亞人的認同,而沒有「新加坡人」的認同,這在選舉時,表現得尤其明顯(Clammer, 1985)。新加坡各族群間存在著語言、宗教、國籍來源、階級等層面的差異,如何在各種認同混淆的情況下,整合新加坡各族群以凝聚國力,就是是行動黨政府的首要工作。新加坡政府在族群政上特別「正視」這些差異的存在,並落實於語言與住宅政策等各個層面

因此,雖然新加坡是一個典型的多元族群國家,不過其境內的各個族群卻在其強大的國家機關控制之下,勉強維持了和諧的局面。這是執政黨分別透過政黨(刻意壓制族群政黨的出現)、憲法(提出保護少數族群的條款)、意識型態(提倡多元種族的國家意識)和選舉制度(集選區制度的推行)等有形及無形制度規範之運作,所獲致的重要成果。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