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Whenever you search in PBworks or on the Web, Dokkio Sidebar (from the makers of PBworks) will run the same search in your Drive, Dropbox, OneDrive, Gmail, Slack, and browsed web pages. Now you can find what you're looking for wherever it lives. Try Dokkio Sidebar for free.

View
 

11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楊聰榮 Edwin Tsung-Rong Yang 8 years, 3 months ago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課程綱要  2014 族群與離散族裔研究

授課教師:楊聰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副教授) 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應華系海華組

研究領域: 全球族裔  族群移民  語言文化  教育社會  公民政治  民生經濟

 


 

 

 

 

烏來參觀原住民織布心得       應華碩二 黃幼娟 

 

泰雅族對於女性的織布能力十分注重,具有高超的織布能力,是女性成熟與賢德的表徵,具有織布的能力,才有婚嫁的資格。泰雅族的編織技術,就在這樣的氛圍下,代代精進。傳統的織布箱,織布時須坐在地板上,以背帶環住腰身,而且要運用腰部與腳部的力量,耗費大量的時間與力氣。因此沒有人願意學習這項技藝,老一輩的原住民擔心傳統的泰雅編織工藝面臨沒落。

我們這次參觀的這家工作坊,在介紹我們如何織布時,是採用紐西蘭進口的織布機架,看來頗有效率也很好操作。因此我們看到的是:原住民婦女在從紐西蘭進口的織布機上,教我們如何織出泰雅族的彩虹織帶。雖然我們學起來很順手,但面對這樣的場景,不免思考:這是不是泰雅族的手工藝?所謂的文化傳承,應該掌握的元素為何?原住民的事物,經過改良後,應如何認知?是沒落失傳還是精進?我當然完全同意原住民也應該享有現代化的生活,但是現代化的生活,應該定義為對傳統的重新建構?還是原住民文化的更加邊緣化?這需要更充分的討論。

 

 


鄒瓊美:11 宗教本周研讀林育生老師在泰國東北田野研究所發表的文章,在泰國東北一男一女的跨國生命記事,經歷「難民」與「移工」、「觀光」與「婚姻」的歷程。林老師這篇文章深刻寫出早期外籍勞工在臺灣工作的辛酸,臺灣剛開放移工入臺工作時法律規範的不是那麼詳盡,早期人權觀念在臺灣也沒現在重視,所以就會像本文所述的情發生,文中提到東北男生Somchai因案被關在臺灣,因為獄友的緣故讓他對觀音有了信仰,一般在泰國的華人才會拜觀音,而因為Somchai多次來到臺灣工作產生日後他一些人生觀念的改變,包括讓她的女兒來臺灣學習中文,Somchai在他的生命經驗中認為中文很重要,也因而改變了他女兒的未來。另一位名叫Mai的泰國東北女性,她是「觀光」與「婚姻」的歷程表現,藉由移工身份以觀光心態進而又以婚姻模式展現她的歷程,具有研究探討的價值。

 


邱念慈  閱讀心得

 

泰國東北男女的跨國生命記事 ---林育生

 

     因為東協的整合東南亞國境控管已經開始開放跟明訂現在東南亞國家跨越國境也很平常這些跨越國境的人可以分為難民移工觀光客配偶泰國來台灣的人已移工跟結婚的人比較多移工是說來台灣工作的泰國人台灣人叫做泰勞到台灣結婚的人很多都是泰國女生又叫做外籍新娘泰國人來台灣工作有學習台灣的語言跟文化還有很多的生活經驗對外籍勞工來說跨國工作不是只有來台灣世界的很多國家都有跨國勞工對跨國勞工來說跨國工作包含工作旅遊生活很多經驗也是人生的一部分回到泰國後因為這一些經驗讓他們對工作宗教政治人際關係女子的教育有很不一樣的想法泰國是母系的社會很多女性為了賺更多錢會離開自己的家庭到其他地方做勞動的工作到台灣工作的泰國女性比較少比較多的是嫁到台灣的外籍新娘而這些跨國移動的人因為國家族群文化的不一樣常常被貼上標籤造成了鬥爭跟反抗沒有去學習了解這些跨國移動的人生活經驗跟文化的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任參與20141112日烏來織帶技藝學習心得

 

     織帶傳統技藝在今日社會的應用除了具備文化傳承的功能,同時亦兼顧現代人休閒自學手做的需求。這項傳統技藝的可貴之處在其不可取代性。現代工廠運用機器能夠做出原住民平織的作品,至於其他如斜織、花紋等,則仍依賴手工。如此的傳統技藝文化受到近年來手作風氣日盛目前已常見於社區大學、部落大學的課程,或於傳統文化保存單位如凱達格蘭文化館或泰雅族博物館傳承,在新北市烏來區有立案的原住民織藝手作坊亦有十餘家,筆者在接洽此次聯繫的過程中,除了時間無法搭配之外,價格也是考量之一。若不是參加既有單位開設的課程,這樣私相授受的學習體驗通常收費不貲,學習費用加上材料費用往往會超出學生預算,於是能夠接洽到工作坊老師願意以較低廉的價格教學,機會實屬難能可貴。

     
     此次參訪「織韻織藝工作坊」,原以為應該會使用傳統須蹲坐在前的織布機學習,在看到簡單輕巧的桌上型織帶機令我大開眼界,彭玉鳳老師分享該織帶機是從紐西蘭引進再改良的。首先她指導我們打結,製作三十條中繼線
(或稱中軸線),再於織帶機上層層依序繞上如彩虹般的組合,棉線纏繞的方式有其序位,看似複雜卻有邏輯,不認真記憶會亂了編織的流暢。完成此階段的棉線上機之後,才開始編織織帶。織帶的編織重在秩序,只要把握固定的力道,編織的深藍棉線依序上下穿過整排的五彩棉線,即可完成織帶。

 

 

     藉由織帶技藝學習的體驗與認識,同時也發現了現有的烏來區工坊的織藝匠師多半都是上了年紀的老師,一方面會擔心後繼無人以致文化產業遭遇斷層,另方面也很佩服他們持續為傳統技藝努力與再製,努力在觀光的商品需求與族群意識的雙平台上取得平衡,同時也能符合經濟效益,使烏來區愈發振興之文化產業特色。

參考文獻:江桂珍(2006)[「舊文物」與「新傳統」--烏來泰雅族族群工藝品到觀光紀念品的過渡]。《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4d/87/c5.html

 


貝華龍(60285017I)11周的作業 2014年11月18日

信伊斯蘭教婦女和民族主義:形象的勢力 

Muslim Women and Nationalism:The Power of the Image

 

前言:對一般歐美人來講,因信伊斯蘭教婦女的傳統穿著沒有充分暴露外貌,大部分是愚昧落後。相反的,一般的穆斯林婦女以所謂妥善的穆斯林穿著爲中心。筆者Christiane Timmeran在土耳其(英:Turkey)和比利時(英:Belgium)的土耳其社區田野調查時,她發現了,雖然一般穆斯林婦女平常確認歐美人所有有關她們的刻板印象,可是她們同時想要聯合以現代的伊斯蘭化之過程爲主。

 

重男輕女的觀點:自從19世紀,伊斯蘭教的社區首次經歷了社會根本上變化,而在20世紀中,穆斯林婦女的可見度和活躍參與增長了。比如,伊朗婦女(英:Iranian women)於1963年取得選舉權;伊拉克婦女(英:Iraqi women)的教育從1968年到現在改善了很多。反而,到1979年爲止,穆斯林婦女的權利在家庭法上未改善。

     從1979年以後,現代立法使得穆斯林婦女比較容易提出離婚訴訟,加上一般法官公平地對離婚案的雙方當事人各給予審訊。除了土耳其之外,穆斯林國家的立法很久沒改變,是因爲這些國家的政府依賴於宗教團的贊同。其次,這些國家挑起對穆斯林婦女偏執使得國民轉移注意力,就是使得他們忽視貧困、失業及文盲。最後,一般伊斯蘭教徒以母親的角色爲社會團結(英:social solidarity)。

全部的穆斯林國家勉强婦女旅行自己的性別角色。因此,單身婦女和絕戶被一般人排斥。

 

性別和民族主義:對傳統技能全家庭(英:functional family)而言,一位婦女旅行角色等於其婦女保住自己所謂正確的族群認同。反而,無論男生是否旅行角色,他還可以保住自己所謂正確的族群認同。Delaney指出,雖然婦女象徵國家,但是男生代表國家。還有,一般人對婦女的純度像國家的純度;要是一位婦女結婚之前沒有保住純度的話,那麽她象徵國家的敵人。一般人覺得輕佻女生有可能會導致技能不全家庭(英:dysfunctional family)換言之,穆斯林婦女象徵國家認同的基礎。

 

伊斯蘭主義,民族主義之部分:埃及的穆斯林兄弟會建立了伊斯蘭主義(英:Islamism)的取向。其意識形態招呼伊斯蘭教徒反對左翼主義(英:leftism)和共產主義,並且同時反對歐美的影響。其意識形態推動全部的伊斯蘭教徒保住並遵守伊斯蘭教的傳統觀念。在1960年代,一般學生藉由其意識形態表示對政府的憤慨。一般的伊斯蘭教徒以其意識形態爲生活和行動的指南。因此,很多伊斯蘭教徒還反對婦女取得平等的權利。盡管如此,爲了推動並維繫技能全家庭和社會治安,其意識形態確實重視雙方獲得平等的教育。

 

面紗,很多意思的標志:根據伊斯蘭教的概念,婦女的服飾不能暴露自己的身體,並不能那麽妖媚(英:seductive)。由於一般伊斯蘭教徒以西化女生爲貪污腐化之原因,因此有一些伊斯蘭教國家推動婦女每天穿一套面紗(英:veil)。這些國家的政府覺得這套衣服對抗帝國主義和西方化,進而作爲婦女身份的代表。反而,一些伊斯蘭教國家的政府,如土耳其,覺得這套衣服代表著壓抑和落後的積極性,進而污衊現代化的形象。 盡管如此,很多穆斯林婦女覺得這套衣服象徵隨身有道德品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19: 康本松-宗教

在大馬華人從中國本土帶來的文化中,宗教可以說是得天獨厚的;它的活動很少受到阻擾,它的結社比較容易獲得批准。

此外,作為一種號召社群的工具,它也是最容易被掌握的。因此當中國本土的宗教被持續不斷的文化運動所摧殘的時候,本邦華裔固有的宗教信仰依然在華人的社會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華人的幫派主義,封建思想,保守觀念和權力結構,尤其是幾乎支配整個十九世紀馬華社會的秘密會社,都和他們對祖宗或精靈的崇拜有密切的關係。本邦歷史悠久的華人社團絕大部份都是從義塚,宗祠或神宮等宗教性結社演變而來的。可見研究馬華歷史,我們不應忽略廣大華裔的群眾的宗教生活,以及這種生活在華人的社會發展過程中起作用。然而這個學術的領域,卻往往被以前大馬華裔學者所忽略,難怪到今天我們還非常缺乏有關華人宗教方面的史料,撰寫這一篇論文只能說是一個初步的嘗試。

 


光輝心得 - 泰國東北男女的跨國生命記事

本篇文獻作者對兩位來自東北的男女做了田野式的調查,主要探討跨國族群的海外生活經驗對他們後續生活所帶來的改變及影響。對於這群移民,許多人也許會認為他們只是純粹在海外打工賺錢,回家後可以『光宗耀祖』,過著比較富裕的生活,經濟上的改善只是表面上的,但海外的經驗也讓他們有了思想和處事待人的轉變。作為一位跨國移民者,筆者深感同受,外面的環境讓筆者意識到世界之大,與自己成長的環境有了比較,知道如何取捨其他文化優良之處以改善自己之短處,思想上也更加開放、願意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筆者來臺已超過一年,常常在朋友或媒體上批評臺灣那裡不好,那裡比不上某某國家,甚至有人想移民、到海外淘金。筆者身為外來者,對臺灣的大環境甚為喜歡,除了冬天下雨冷了一些、垃圾分類麻煩一些,與筆者在生活過的其他國家相比,絕對是個不錯的地方。筆者最近在一份雜誌上看到一篇有關臺灣人認為臺灣不好的文章,作者批評那些認為臺灣不好的人都是一些沒有出過國的人,只看到其他國家的好,並沒有看到他們的問題,筆者非常認同這樣的說法。筆者與另一朋友生活在《經濟人》雜誌評為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城市都覺得台北相當不錯,希望可以在這裡久留一些,也許這就是外來者與本地人看待事情的區別吧!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