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Whenever you search in PBworks or on the Web, Dokkio Sidebar (from the makers of PBworks) will run the same search in your Drive, Dropbox, OneDrive, Gmail, Slack, and browsed web pages. Now you can find what you're looking for wherever it lives. Try Dokkio Sidebar for free.

View
 

12

This version was saved 8 years, 3 months ago View current version     Page history
Saved by 鄒瓊美
on December 2, 2014 at 11:48:28 am
 

 


 

菲律賓國家檔案                                        應華碩二     黃幼娟 

 

壹、自然環境

 

1 地理位置

菲律賓是一個群島國家,由 7,107 個島嶼所組成,其中只有2,800 餘個島嶼有名稱。其幅員南北長 1,944 公里,東西寬1,014 公里,陸地總面積29 9,400 平方公里,海岸總長 1 7,461 公里,計有自然港口 61 處。又可分為三大島嶼群,北部為呂宋群島、中部為米賽亞群島、南部為民答那峨群島。呂宋島(Luzon)為境內最大島(首都馬尼拉即位於此島上),位於菲律賓北部;次為民答那峨(Mindanao)、薩馬(Samar)、內格羅(Negros)、班乃(Panay)、民多羅(Mindoro)、雷伊泰(Leyte)等。菲律賓北境隔巴士海峽與台灣遙對,相隔約 34 公里,西面隔南海與越南相對,東面緊鄰太平洋。國內最高峰為民答那峨島上的亞波山 (Mt Apo),高度 2954 公尺,次高者為呂宋島上的撲拉格山 (Mt Pulog) ,高 2930 公尺。

菲律賓版塊正好位於歐亞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之間,由於兩者不斷地推擠,菲律賓輕度地震頻繁,但很少強烈地震。20世紀曾經發生過最嚴重的地震是1990 7 16 日,強度高達芮氏地震儀 7.7 度,約 1600 人中喪生,二萬棟以上的建築倒塌,造成近十萬災民。

菲律賓另一地理特色是火山活動旺盛,疆域內有火山 37 座,其中 18 座被鑑定為活火山。亦曾發生境內的死火山一夕復活,1991 6 月,沉寂了 600 年餘的平納土波山 (Mt. Pinatubo)忽然噴出高達 40 公里的火山灰。

 

2、氣候

菲律賓群島地處熱帶,全年氣候炎熱、雨量充沛。季節僅有乾濕二季之分,自十二月至翌年五月中旬為乾季,六月至十一月為雨季,年雨量 2,000mm2,500mm,雨水甚多。東部因東北風的影響,氣候與西部稍有不同,其差異為乾季的雨量亦甚豐,年雨量 2,300mm3,500mm。首都馬尼拉市的雨季在五月至十一月,十二月至翌年四月雨量較少。平均最高氣溫落在六月,約為攝氏 31 度,最低一月攝氏 24度左右。南部民答那峨群島區,因鄰近赤道,雨量均勻。

菲律賓位於西太平洋颳風主要路徑上。每年四月至十二月為颳風季節,北部呂宋群島首當其衝,常造成嚴重災害,南部民答那峨較少颳風。

 

3、天然資源

因為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地質條件,使得菲律賓以相對較小的國土面積擁有豐富的天然礦產資源,在世界礦產資源儲量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僅目前已探明儲量的礦藏中,就有13種金屬礦和29種非金屬礦。金屬礦產包括銅、金、鎳、鉻、銀、鐵、鉛、錳和水銀。根據菲律賓國家地質礦業局的資料,以單位面積礦產儲量計算,菲律賓金礦儲量為世界第三位、銅礦儲量為世界第四位、鎳礦儲量為世界第五位、鉻礦儲量為世界第六位。非金屬礦產包括大理石、石

灰石、矽、煤、磷酸岩,並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鎂蘊藏量,最近並在巴拉灣西北發現豐富的石油及天然氣。

 

貳、歷史

據歷史學家考證,菲律賓的遠古文明可追溯到距今約4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約西元前7000年,菲石器文化有較大發展。在之後的新石器時代和金屬時代,農業、手工業、商品貿易及航海均有發展。西元前300--200年,第一批的馬來人遷往菲律賓群島。在西元後的幾個世紀,第二批馬來人的移民潮出現。主要來自印度化的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並在菲律賓群島上成立了奴隸制國家。西元14--15世紀,第三批的馬來人移民從已經伊斯蘭化的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遷移至蘇祿島、棉蘭老島及呂宋島,在那裡建立了數個伊斯蘭蘇丹國,實行政教合一的政策,為早期的封建制國家。

自西元 900年開始,菲律賓開始與中國宋朝維持密切的商業往來。中國以絲綢、陶器、黃金、象牙與珍珠交換菲律賓的蜂蠟、燕窩、柚木、藤條等。

16世紀的歐洲人來到菲律賓群島之前,這裡是伊斯蘭的世界。

西元1543年,西班牙航海家R‧洛佩斯‧德‧維拉洛博斯(Ruy Lopez de Villalobos),以西班牙皇太子菲利浦之名命名這些群島為菲律賓;1571年西班牙在馬尼拉建立殖民政府。實行封建專制統治,西班牙駐菲律賓總督獨攬行政、司法和軍事大權。推行殖民者賜封制度,籠絡土著上層份子,對菲律賓人民橫徵暴斂。為防止其他歐洲國家的競爭和保護宗主國商人的利益,殖民者實行經濟閉鎖政策和壟斷政策。19656月開始西屬殖民地墨西哥與菲律賓之間的大帆船貿易,建立連接亞洲和美洲的太平洋航線。天主教會不僅佔據最肥沃的土地,向居民徵收什一稅,同時控制教育等各種文化事業,成為殖民統治的主要據點。菲律賓人民的強烈反對西班牙的殖民統治,1618世紀,反殖民起義不下數十次,遍及整個群島。

 18984月,美西戰爭爆發。5月,阿奎納多乘美國軍艦返菲重新領導菲律賓革命。6月宣告獨立(見菲律賓獨立宣言)。9月,通過憲法。18991 23日宣佈菲律賓共和國成立(即菲律賓第一共和國)。2月,菲美戰爭爆發,美國鎮壓菲律賓革命。1901年阿奎納多被俘投降,菲律賓又成為美國的殖民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25月日本佔領馬尼拉,美國對菲的統治暫告結束。日本佔領菲律賓後,建立傀儡政權(菲律賓第二共和國),日文漢字譯為「比律賓」。1945年二戰結束後,美國重新統治菲律賓,恢復菲國“自治政府”。

194674日,菲律賓共和國(第三共和)完全獨立,然美國仍在菲律賓保留軍事基地。1962年,菲政府宣佈把菲律賓的獨立日從74日改為612日(即菲律賓擺脫西班牙殖民統治的日子)。1965年,費迪南德·馬可仕當選總統。1969年馬可仕在被指選舉舞弊下成功連任,1972年取消總統任期限制,宣佈戒嚴開始獨裁統治。1981年馬可仕結束戒嚴,但仍然維持獨裁統治。

 

參、社會

1、人口

菲律賓人口近年來持續快速增長。2014727日零時6分,菲律賓人口達到1億,比世界銀行預測的2015年菲人口實現過億的時間表提前一年。菲律賓目前人口增長率在東盟成員國中最高,也是全球人口增長最快的國家和地區之一。菲律賓低於24歲的年輕人佔總人口一半以上。

 

2、語言

菲律賓語FILIPINO和英語在菲律賓是二種最主要的官方語言。1973 年,菲律賓憲法明文規定「菲律賓語」為菲律賓的國語。這裡所指的菲律賓語是以原住民塔加洛人(Tagalog )的土語為主,融合方言而成的語言。自1978 年起,菲律賓國語成為學校的必修課程。

菲律賓語發展的過程混著多種情勢及不同的社會背景、談話和學術性的講話的主題。約有7678 主要的語言組,超過500方言。不過由於每個年代皆有來自各地的移民潮 (包括印尼人、中國人、馬來人等),加上國家由數以千計的島嶼所形成,所以方言數目有 80 種以上。其中八種主要方言為: 塔家洛(Tagalog); 宿霧(Cebuano; 依羅戈(Ilocano ; HiligaynonIlonggo、碧蔻(Bicol)、Waray、潘邦亞(Pampango)和彭加絲蘭(Pangasinense)。

美國在殖民期間大力教導菲律賓人英語,使得菲律賓成為目前世界上第三大講英語的國家。英語在菲律賓的高等教育為主要使用語言。不過,菲律賓人的美語與標準的美語還是有些出入。西班牙文在菲律賓的社會中也還佔有不可或缺的地位。1968 年之後,西班牙文不再是高等教育的必修科目,但它仍舊是上層階級中少數人的母語。

 

3、宗教

打造“東方天主教帝國”的夢想,驅使西班牙在菲律賓殖民擴張和傳播天主教,成功地將菲律賓打造成亞洲唯二以信奉天主教為主的國家之一。對於菲律賓信奉天主教人口比例,在不同的學者論述中有不同的表述,大體上集中在80%—90%之間。菲律賓是西班牙向世界擴張的重要基地,天主教則是西班牙在擴張過程中的工具。天主教會不僅掌管宗教事務,而且享有廣泛的政治、司法、文化、教育、財政、經濟等多方面的權利,成為殖民統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天主教之外,第二大宗教信仰為回教,約有5%~8%回教徒,多散佈在民答那峨島 (Mindanao) 以及蘇魯群島 (Sulu Archipelago)一帶。其餘有少數比例的基督徒和佛教徒。華人多信奉佛教,少數民族則信奉原始宗教。

 

4、種族

律賓人可以說是多種種族的混合,血統結合了東方與西方。根據殖民時期的人類學專家 H.Otley Beyer 的研究;菲律賓人種混合的比例大致為:馬來人 40%,印尼人 30%,南洋矮黑人 10%,中國人 10%,印度人 8 %,歐洲與美國人 3%,阿拉伯人 2%。依此說則菲律賓民族大約可劃分為馬來人、印尼人、南洋矮黑人三大種族和 87 個主要族群團體。

這三大種族的人數及原始居住地的分佈分別為:

矮黑人人數約二萬五千人,區住在呂宋、岷多洛、巴奈、尼格羅斯、巴拉望和民答那峨等島的內陸叢林裏,人數已逐漸減少。

印度尼西亞種人數約二十萬人,人數也逐漸減少,其可分為幾個族群:1.北呂宋的卡林加族(Kalingas)、加丹族(Gaddans)、阿巴耀族(Apayaos)2.岷多洛和米賽亞的巴甘族(Pagans)3.巴拉望島的塔格巴紐亞族(Tagbanuas)4.民答那峨島的布基得蘭族(Bukidnons)、曼諾伯斯族(Manobos)、巴格伯族(Bagobas)、曼德雅族(Mandayas)、巴加耀族(Bajaos)

馬來種人數最多可分為幾個族群1.異教馬來人,包括北呂宋的班圖克族(Bontoks)、伊夫加族(Ifugaos)、伊格洛特族(Igorots)、汀金族(Tinggians)2.回教馬來人,包括民答那峨和蘇祿的摩洛族(Moros)3.天主教馬來人,包括達加洛族(Tagalos)、米賽亞族(Bisayans)、伊羅甘洛族(Ilokanos)、米骨族(Bikols)、卡加揚族(Kagayans)、邦邦牙族(Pampangans)、邦加斯蘭族(Pangasinans)、桑巴爾族(Zambals)

 

 

 


鄒瓊美12 性別

        本周所研討的題目是陳建甫老師發表「邁向多元族裔社會的教育願景與情節分析」以外籍新娘與其下一代所面臨的同化迷失來探討。這篇文章發表於20036月教育研究月刊,內容主要表現出當時社會對東南亞國家的女性嫁到臺灣來的看法,因為從一開始的婚姻仲介就以商品方式來推銷這些人,再者當時的臺灣男性以娶不到本地女生的人為理由,大量出國娶回這些年輕、可生育的外籍新娘,可見十幾年前的社會氛圍對東南亞的外籍新娘是有歧視的味道。

        這篇文章個人較感興趣的是作者以模擬假設的三種情境要專家學者及社會大眾來思考這些問題的可能及應對,以我所瞭解在目前的法律規範及民眾的「人權」觀念已有大步提升,多元文化的認知已漸漸普及各階層,移民署、各縣市政府時常舉行異國節慶活動,廣邀在這裡的各國人士和本地居民熱烈參與,尤其臺灣政府也簽署聯合國兩人權公約,大大提升臺灣人民對人權的尊重,我也不希望作者假設的情境有發生的一天,也期望所有的臺灣人民都會友善的對待任何地方來的朋友。

 


光輝心得 -  台灣人如何成為澳洲人?跨界認同的傳播互動探究

本篇文獻主要討論臺灣移民到澳洲後的身份認定與國籍認同。對於身份的認同的因素,經過作者的田野調查,可以以小孩移居澳洲的年齡(國中前/國中後)、父母的態度(推力/拉力)、社會活動的參與(運動/喝酒/看當地電視節目/聽當地英文廣播)有著直接的關係。筆者作為澳洲移民也非常認同作者的論點,只有踏出了自身的comfort zone,去認識與了解當地的文化才能融入當地的社會和認可澳洲人的身份。對於新移民,融入當地社會的最大阻礙就是語言的障礙,唯有學習英語才可以有辦法與當地人溝通、了解當地媒體新聞、社會所發生的事情,從中認識澳洲。在澳洲,雖然政府沒有強制性規定新移民必須學習英語,也非常尊重新移民所帶來的新文化與風俗習慣,但卻非常鼓勵新移民可以學習英語,甚至設立了新移民語言學習班來協助他們融入社會和對澳洲本身的文化有所認知。

新移民對“澳洲人”的認同很多時候並不受政府頒布的政策所影響,而是新移民本身的外來文化的接受程度決定了他們對“澳洲人”的國籍認可。許多移民無法認可澳洲籍或無法感受到澳洲人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本身帶著排斥的心態去看待澳洲文化,即是獲取了澳洲公民也忠於原生國家。作者在文獻裡也提到了一個重要的觀點:移民是一條不歸路,所以應該嘗試以各種途徑去適應新的環境與生活。


 

子任閱讀楊老師「從越南觀點看越南台灣人:越僑全球化與移民精神」之心得

        越南在近代史上政局受到法國殖民、日本短暫掌權和共產扶植越盟在北越與法國、美國支持的南越兩相對峙動盪不安,尤其以1975年南北越統一為主要將越僑推往海外逃亡的一大因素,比照「華僑為革命之母」的說法,「越僑為越南革命之母」可從越南不同流派的民族運動領導人在海外訪問或流亡時接受不同地區的越僑社群協助得知。以全球的越僑分布來看,美國是匯集越南難民或僑民的最大宗,法國其次,其他分布在加拿大、澳洲、東亞各國,僑匯至今仍是協助越南中央政府的一大助力,越南政府同時也積極希望越僑回越南定居增加投資與就業市場。談及認同問題,越南人的認同仍舊是很強烈的,越南社會同樣對越僑是尊稱以同胞、僑胞來對待,不過到了海外族裔的第二代或是第三代,認同感就會有所轉移到居住國。

另外本文也提到近年來透過婚姻移民到海外的越南女性。從早點的移民潮到後來的婚姻移民,越南女性仍保有儒家價值觀,認為女性當以家庭為依歸,同時也因為越南受到中國儒家教化較深,越南女子經常給台灣人勤勞努力的形象,然而部分台灣人仍有誤以為越南女性是嬌弱的誤解,事實上她們勤奮工作而且力爭上游,希望在海外拓展成功的事業與人生版圖。

本文提供了越僑的基礎並廣泛概念,談及越僑的歷史概念、全球現象、越僑分布、越僑在近代與越南社會的互動,以及越僑來到台灣的觀點與想法,可以幫助理解越僑在海外的基礎脈絡。

 


邱念慈 閱讀心得

 

從新住民觀點看台灣人的性格 ---楊聰榮

 

     集體性個的研究是對一個國家或是針對特定的族群做出整體性的評斷像是國民性格或是民風國民性等的討論一群人的集體性格通常是因為歷史文化與社會等因素所構成經過很長時間人跟人的互動在別人的心目中的印象台灣人的集體性格因為居民是由不同時間跟不同的族群形成所以人群的組合很複雜歷史跟地理環境也朔造台灣族群性格

     台灣人的新住民很多都是與東南亞結婚而來的在台灣成為外籍新娘外籍是外來的人有強烈排外的感覺在印尼或越南嫁給台灣可以說是台灣人妻也是說是台灣人也能改善農村家庭生活的途徑之一台灣社會對新住民是用單向的同化政策來到台灣的外籍新娘很多都被台灣社會同化要適應台灣的規範而沒有尊重這些新住民原本的文化傳統在多元化的社會裡弱勢的族群也是不可以被忽視的現在台灣的社會很多地方都有泰國越南印尼的小吃台灣人也會穿戴東南亞不同民族的衣服新住民生的小孩以後也成為台灣人的一部分這些新的元素的互動讓台灣人更快能接受這些新住民

 

  • ·         11-26:康本松、性別

首先,我們來看性別角色概念:

傳統的性別觀念是單一緯度的,男,女分屬坐標的兩極:即認為一個人的男性化氣質強則其女性化氣質弱,反之亦然。

1974年,美國心理學家貝姆首次提出了“雙性化”的 性別角色概念,打破傳統的“男 - 女”一維性別角色定位。貝姆認為,男性化與女性化屬於兩個相互獨立的維度,因此,一個個體可以在擁有高水平的男性化特質,同時也擁有高水平的女性化特質(雙性化),也可以男性化氣質與女性化氣質均很弱(未分化)。

性別角色可以通俗地理解為“心理性別”,它屬於個體相 對穩定的一部分人格,而與性取向(異性戀 /同性戀 /雙性戀等)無關。歸納來說,性別角色類型一共有四種,它們分別: 1。男性化(男性化氣質強,女性化氣質不強) 2。女性化(男性化氣質不強,女性化氣質強) 3。雙性化(男性化,女性化氣質都強) 4。未分化(男性化,女性化氣質都不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