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Whenever you search in PBworks or on the Web, Dokkio Sidebar (from the makers of PBworks) will run the same search in your Drive, Dropbox, OneDrive, Gmail, Slack, and browsed web pages. Now you can find what you're looking for wherever it lives. Try Dokkio Sidebar for free.

View
 

1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課程綱要  2014 族群與離散族裔研究

授課教師:楊聰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副教授) 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應華系海華組

研究領域: 全球族裔  族群移民  語言文化  教育社會  公民政治  民生經濟

 


 

 

 

從中國戰後移民在亞太各國的遭遇 談二次移民          應華碩二 黃幼娟

 

楊老師此文強調因國共戰爭而移出中國,散居在東南亞的戰後移民,一直在華人海外移民史中被忽略。這批既非清末移出,又較改革開放後的新移民要早移出的一群人,其實是一批流散在全世界的政治難民。很多流入香港,成為香港的主要人口。之後因為各種原因,又移民到其他國家的亦為數不少,即為二次移民。這種移動,發生在東南亞很多國家,包括台灣。

移民從本質上而論,可視為國家間的推力與拉力造成的人口流動。尤其是因為政治權力鬥爭下而產生的無家可歸的難民,更是處處無家處處家,天天難過天過。這些人多與親人離散,若不努力奮鬥,力爭上游,便與家人團聚無望。經過時代洪流的沖刷,如今留下來的,多有能力選擇自己的生活環境,因此二次移民,是很自然的結果。在移民轉化成本土化或選擇二次移民的動態過程中,其動機各自不同,很值得深入研究探討。

 

 


鄒瓊美13 移居
       
本周研讀臺灣人如何成為澳洲人,作者在澳洲布里斯本田野調查,訪談了37個移民家庭,個人綜合整篇論文發現第一代移民也就是臺灣父母帶著求學階段的小孩移居到澳洲,父母親因為在亞洲讀書成長,所以較不願也不會融入澳洲人的生活模式,而就學中的孩子因為在學校有接觸到澳洲本地人,所以自然與父母生活模式不同,要認同自己是澳洲人就須要融入澳洲文化,第一代移民的小孩他的未來一生將在澳洲生活所以他需要認同自己,也須要澳洲朋友的認同,就這樣學習澳洲腔的英文,閱讀並關心當地實事,因此有共同語言與話題很自然就融入朋友圈成為澳洲人。
       
本文中也有提及已經居住澳洲的人回來臺灣反倒被認為是外來的朋友,無論是說話的腔調或者是生活中一些細節都有些許差異,而這種心境在移民家庭都存在,澳洲朋友認定你是外國人,母國的國人也將其定位為外國人,這種落差在移民家庭中是必須承受的。

 


 

子任閱讀潘文玫碩士論文「尋找祖靈:ㄧ個原漢混血兒的故事」之讀後心得

 

     生在台灣,長在台灣,若不強調族群的意義,事實上並不容易發覺其中的異同。但是這篇論文的研究者,她的血液裡流著四分之一原住民的血統,從她的容貌於是清晰可見她有來自台灣原住民的血緣。文中得知她是國中才發現自己的血緣脈絡,因為曾經對原住民文化的陌生懷疑才開啟研究自我身世與寫作論文的契機,於是發現她的外公與外婆是平埔族與排灣族的通婚,在日據時代的分類就是熟番、生番,但從她求學歷程到就業成為教師,一路上從不曾感覺自己是屬於原住民,只因長相經常被問起而興起了研究自我身世的念頭,在報考研所時轉向從母姓,先取得原住民資格,再報考原住民保障名額進入研所就讀。若不是一個強烈的動機,或許她從未體認到如此深刻將自我歸屬於原漢融合的認同,亦即她並非屬於漢人血統,也非屬於原住民血統,而是具有原住民身分的原漢混血兒。

     

     從族群觀來看,全球化的世代已是多重族裔的多元社會,在無法被理解的情形容易會有族群邊緣化的矛盾感出現。在過去尚未解嚴的一元政府統治之下,讓大多數的台灣民眾產生以漢為尊的大一統思想,以至於處於通婚產物的混血兒會偏向較強勢的那一方實行自我認同,這是主流意識的影響拉攏個體對自我的認定。該篇研究者也在文中論述到當她選擇從母姓與追隨原住民的身分時,普遍的認知也是偏向她為了追求台灣社會中對原住民在法律上存在有利的對待,然而卻誤解她對自身的認同,於是乎,轉變身分以及使用身分所帶來的特權偏移了她原先對自我認同的初衷,也是間接吻合周遭眼光的期待。所以選擇認同有時候並不一定代表要接受特權,但既然接受了,就要讓自身的族語傳承、文化意識符合原住民的身分,熱情擁抱所選擇的母文化。

 


邱念慈  閱讀心得

 

台灣人如何成為澳洲人?跨界認同的傳播互動探究

 

     台灣人移民澳洲或移民澳洲後而生下的第二代的人數每年有越來越多的情形分佈在澳洲各個城市在這些城市裡面以布里斯本比較多台灣移民人口跨國移民的台灣人在傳播互動中建構跨界的認同形成社會互動與重要象徵符號社會互動是發生行動者間的動態跟社會活動重要象徵符號互動是一種思考認同傳播與想像的共同體要有跨文化的溝通能力跟他人產生互動並建構具有共同意義的重要象徵符號

     跨國移民的第二代比較能認同澳洲的文化生活型態與價值觀喜歡結交澳洲朋友努力練習澳洲口音找尋有關的主流媒介閱讀與收聽來做為聊天的話題與澳洲人一起喝啤酒看體育賽事練習澳式幽默用在人際關係中穿著休閒自在跟澳洲人一起從事陽光大自然的戶外活動講求和平維護自己的權利親切和善主動 關心接近他人這些形成是認同的重要象徵符號有些跟父母認為的重要象徵符號不同使他們常常需要在台灣家庭跟澳洲社會之間協商也有台灣人認為只是移民而不是澳洲人就會比較懶惰沒有效率愛遲到有錢賺的才是好科系跟職業也不喜歡從事戶外活動。     

 


 

 

12-3/康本松 。民居
華人移民在泰國

泰國,舊稱暹羅,位于中南半島的正中央,南接馬來半島,東面、北面及西面分別與柬埔寨、老撾及緬甸接鄰。自1238年的泰可泰(1238-1419)立國以來,歷經阿瑜陀耶王朝(1350-1767),吞武裏王朝(1767-1782)及曼谷王朝(1782- )等四個王朝的統治。
暹羅境內于1238年素可泰王朝建立以前,曾出現過一些小國,如六世紀之後出現的赤土國、盤盤國、墮羅缽底國等。這些國家部分位于暹羅上方,部分位于馬來半島北方的克拉(Kra)地峽一帶。
泰國華人(英語:Thai Chinese)指的是移民到泰國的華人。華人是泰國的一個重要族群,約有7,300,000(2003年)人,佔總人口的12%,其中相當一部份來自廣東潮汕地區。移民簡史  泰國華人移民的類型可分為五種:一。謀生移民;二。技術移民;三。墾殖移民;四。商貿移民;五。反清移民。

 


光輝心得 -  台灣人如何成為澳洲人?跨界認同的傳播互動探究

本篇文獻主要討論臺灣移民到澳洲後的身份認定與國籍認同。對於身份的認同的因素,經過作者的田野調查,可以以小孩移居澳洲的年齡(國中前/國中後)、父母的態度(推力/拉力)、社會活動的參與(運動/喝酒/看當地電視節目/聽當地英文廣播)有著直接的關係。筆者作為澳洲移民也非常認同作者的論點,只有踏出了自身的comfort zone,去認識與了解當地的文化才能融入當地的社會和認可澳洲人的身份。對於新移民,融入當地社會的最大阻礙就是語言的障礙,唯有學習英語才可以有辦法與當地人溝通、了解當地媒體新聞、社會所發生的事情,從中認識澳洲。在澳洲,雖然政府沒有強制性規定新移民必須學習英語,也非常尊重新移民所帶來的新文化與風俗習慣,但卻非常鼓勵新移民可以學習英語,甚至設立了新移民語言學習班來協助他們融入社會和對澳洲本身的文化有所認知。

新移民對“澳洲人”的認同很多時候並不受政府頒布的政策所影響,而是新移民本身的外來文化的接受程度決定了他們對“澳洲人”的國籍認可。許多移民無法認可澳洲籍或無法感受到澳洲人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本身帶著排斥的心態去看待澳洲文化,即是獲取了澳洲公民也忠於原生國家。作者在文獻裡也提到了一個重要的觀點:移民是一條不歸路,所以應該嘗試以各種途徑去適應新的環境與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貝華龍(60285017I)13周的作業 2014年12月6日

臺灣人如何成爲澳洲人?跨界認同的傳播互動研究 

How do Taiwanese become Australians? The communication interaction in cross-border identity

 

研究源起與目的

一、   在跨文化的傳播情境中探討移民的族群認同流動:筆者在澳洲臺灣移民社區執田野調查時從傳播互動的角度來提供認同建構過程,加上觀察跨國移民跨國界想像共同體之形成。爲了得到其目的,其筆者應用Mead的1934年象徵互動論和Barth的1969年族裔邊界理論。至於Mead的另外個理論叫做符號互動論,其理論的「重要象徵符號」(英:significant symbol)是因組成想像共同體而提供個人認同的資源。爲了知道需要得到什麽樣的跨文化溝通能力(英:communication competence),筆者分析重要象徵符號與社會互動之形成。

二、   研究場域:澳洲布里斯本(英:Brisbane)臺灣移民社區:筆者從2005年10月至2007年1月陸續訪談了65個住在布里斯本臺灣移民社區的不同階層移民家庭。

三、   研究目的:筆者關注媒介如何論述建構集體認同與其他傳播面嚮如何建構其集體認同。筆者把想像共同體作爲離散族裔的宗主國「族群認同」(英:ethnic identity)。另外,Mead的符號互動論使得筆者履行田野觀察的尺度。其理論重視而探討「認同」、「傳播」與「想像共同體」的尺度。筆者的主要目的是從這三者尺度一面試圖分析而明白移民如何在傳播互動中建立認同,一面藉由田野調查和文獻蒐集來回饋其理論。

 

Mead的先知與侷限

-         Mead的《心靈、自我與社會》和相關的芝加哥學派一直重視個體、傳播與社會間的關係和細節;前者重視「自我」的形成、傳播則重視「互動」的形成、後者重視「共同體」。其實,「自我」的形成收到Cooley的「鏡中我」(英:looking-glass self)概念。

-         至於共同體的傳播過程,Mead指出,「語言過程」是一種重要象徵符號的溝通。其語言過程,在溝通過程中,針對自己和其他人的溝通。此外,Barth的1969年族裔邊界理論認爲族裔成員在經歷著一場社會的偉大互動過程才能產生而維持族裔認同。

-         至於跨文化溝通能力,一般學者通常把「有效性」與「適當性」兩者概念來定義溝通能力;前者指某個人在互動過程的情況中產生某種意願結果的能力,而後者則指互動者達成了溝通情況的相關需求的能力。

 

結論

-         至於Kim的2001年宗主國溝通能力的面嚮,其概念分成爲下列的部分:認知面嚮,移民者具備流利澳洲英語,並且瞭解其語言的比喻和笑話、情感面嚮,移民者備極端文化交流動機,堅持入境隨俗、操作面嚮,移民者用澳洲英語從事澳洲共同體,似乎入境隨俗。

-         至於構成臺灣移民澳洲人認同的重要象徵符號,其抽象主要地分成下列三所示:「出生地」、「成長低」、「公民身份」及「認同澳洲生活形態和價值觀」。

-         至於「想像共同體」的方面,藉由傳播互動中社群成員促成如何區分不同族群的重要象徵符號,至於「跨文化情景」的方面,透過主流媒體和臺灣移民與澳洲本地人之間的肯定和尊重才發起該國的認同感和愛國主義。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