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14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楊聰榮 Edwin Tsung-Rong Yang 9 years, 6 months ago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課程綱要  2014 族群與離散族裔研究

授課教師:楊聰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副教授) 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應華系海華組

研究領域: 全球族裔  族群移民  語言文化  教育社會  公民政治  民生經濟

 


 

 

族群與臺灣老年人之日常生活障礙與功能限制[1 ]讀後               應華碩二 黃幼娟

 

該文指出:根據研究結果,外省老人在功能限制(Functional Limitations)、自我照顧障礙(Self-care Disability)、及社會障礙(Social Disability)等方面都較本省籍老人佔優勢。更重要的是,本省與外省籍老人兩個族群間健康狀況的不平等(Ethnic Health Disparity),和外省老人較高的社經地位有關。總結本研究的發現,作者認為兩個族群老人在健康上的不平等情形可能無法經由公共衛生介入措施而獲得改善。因為健康狀況上的族群不平等,反映兩個族群在健康機會(Life Chance)上的本質與限制,而這些機會與限制都是深植於社會生活之中。

        誠如作者所言,就本研究所聚焦的這個世代的老人家而論,身為外省人或本省人,相當程度地形塑著這兩個族群的老人不同的生命歷程(Life course)。而個人的生命歷程其實反映了個人生命機會(Life Chances)與社會結構限制之間的妥協。因此該文最大的盲點是:忽略了研究母體的取樣差異。經歷過抗日戰爭、國共內戰而遷移至台灣的外省老人,本身就經過嚴格的生存淘汰機制篩選,其生命力、適應力、智力、健康狀況等,理論上應普遍較在戰爭中殞落的同胞更強韌。而本省籍老人的人數遠高於外省老人,包含社會各個階層,並沒有經過兩次優勝劣敗的戰爭淘汰機制篩選,因此不論先天體質或對健康的概念,自然異於外省老人。

        個人認為健康狀況的研究,應以同樣社經地位的本省籍與外省籍老人做比較,才有意義。而不應以健康狀況的優劣去反觀社經地位的差異,這其中存在者比例和取樣的謬誤。

 

[1 ]董和銳,2004,〈族群與臺灣老年人之日常生活障礙與功能限制〉,身心障礙研究 2004, Vol.2, No.3 

 

 


鄒瓊美14 族裔與階級

        本周研讀社團法人臺灣國際家庭互助協會於民國98年所做的研究報告,題目為「外籍配偶就業輔導與協助機制之研究」,這篇研究對象是以嫁來臺灣的東南亞籍與中國籍配偶,其研究訪談對象多數在其母國就屬於貧困家庭,也因如此這些各案從小就養成吃苦耐勞的個性與手腳敏銳的速度,為了改善家中經濟而嫁到臺灣,來到臺灣成為夫家勞動力的補充者。

        綜合以上所述我發現一個現象,會娶外籍配偶者多數在臺灣亦屬社會基層者居多,臺灣男士在本地找不到合適對象,只要花點錢就可以有現成的太太,在各取所須的前提下跨國婚姻持續增加,這些嫁來臺灣者既想幫母國原生家庭經濟環境,又處於夫家現實環境也不是寬裕,所以在我們周遭許多外籍配偶都是克苦耐勞的奉獻自己,期待能提昇社會地位,雖然在臺灣不是很容易,但是她們都希望原生國家庭能夠脫離貧困的中下階級。


光輝心得 - 移民與1945年以來泰國華人宗親組織的發展

     本片文獻主要論述泰國華人的移民過程及成立同姓宗親組織的目的與維繫組織發展所面對的挑戰。泰國華人在鑾披文政府的泰化政策下被逼進行了同化,在40、50年代也許許多華人會認為那是一個排華運動,但卻有效的消除了種族之間的差異,現今的泰國社會,除了泰南地區以外,其他省份各族之間相處算融洽。泰國政府所推行的政策屬於融化文化差異,形成單一族群;而以血緣、地緣為主的組織除了結合同室宗親以外,也有區分你我的差別。在一個種族主義非常強烈的環境,宗親組織可以發揮極大效應,團結力量,對抗外來勢力;反之,像泰國這樣的國家,各族之間經過長時間的磨合,已經無法從外表來區分泰人與華人,而且族群之間並不會因為護色的不一樣而有所不同待遇,加上泰國的宗教與華人相較接近,容易被接受,所以族群的凸顯反觀容易引起爭議。在泰國出生長大的第二代、第三代移民,由於受到泰文教育及周遭環境的影響,對中國或中華文化的影響也不像第一代移民那樣的強烈,對宗親組織的興趣也相對減少,要維持泰國華人宗親組織的運作,必須依賴與海外的宗親組織的合作與溝通才能達到文化的延承。


 

     

子任閱讀「疆域化、縫隙介面與跨國空間:台北市安康市場『越南街』族裔化地方研究」之心得

 

        本文闡釋了以「族裔化經濟」矯正了「族裔經濟」的說法,就像是「種族化」(racialization)取代有疑問的「種族」(race)一詞,因為在異地討生活的特有族群,好比說來台的越南移民,他們之間的雇傭關係也存在台灣的法律關係,彼此的族群認同與文化習性都隨著來到台灣的時間長短而不逕相同,無法單純劃分為相同族裔,於是「族裔化」經濟的概念存在多重的空間、文化形塑之下的背景。

     

     以2006年底關閉的台北市安康市場為例,其中形塑出的越南街是以越南婚姻移民為主開展出來的疆域。透過跨界流動的越南移工、婚姻移民,較少出現形成相同族裔群聚的小西貢,而是分散在台灣各個社會空間裡,於是族裔化經濟的出現匯聚了越南移民的人潮,並持續維持族裔生意的存在。而安康市場由於租金低廉,被媒體刻意塑造如台北的「布魯克林區」,充斥著許多如煙毒犯、竊盜犯、貧戶聚集、精神病患等令人不安的社會案件。就連周遭的明道國小也蒙受貧民區的污名,在如此社會夾縫中生存的安康市場,由於出現了越南移民的消費需求,而形構成活潑的族裔化經濟樣貌,這些跨界而來的商品、匯集跨國人種與資訊,同時也展現了流移認同的特質。

     

     其中,華僑也是支撐起安康市場內族裔化經濟的中介角色。由於有跨界游移的文化脈絡,在自身認同的定位上,有著回溯原鄉、同時又持續移居以獲取更加利益的心理訴求。然而就在安康市場關閉之後,越南攤商也順從決議離開此地,在這個社會空間消失,卻也蔓生到台灣別處尋求生機。


貝華龍(60285017I)14周的作業 2014年12月14日

移民與1945年以來泰國華人宗親組織的發展

 

一、   中國人移民泰國的歷史脈絡 

-         根據最初記載,華人於唐代時代遷移到泰國,而17世紀後半差不多有1萬華人居住在泰國。當時,因泰國社會缺乏勞動力而該國政府開始實施招徠中國移民的法律政策。因此,華人人數從這個時候開始日益增長。

-         泰國規定於20世紀40年代改革了,就是該國來自各個國家的新移民人數不能超過200人,所以中國移民的移動,從50年到70年代初,基本上停滯了。

 

二、   1945年以來泰國華人宗親組織的發展狀況

-         追溯19世紀80年代,泰國僑社已經建立並參與本身的宗族運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尤其1959年以來,泰國僑社的宗親結構快速發展了,如同姓和異性組織。這些宗親結構不但算是祭祀祖先的場所,而且也是華僑進行各類活動的場所,如舉辦祭祖或婚喪事情等。總體來説,這些宗親結構的宗旨是鼓勵華人對自身的祖先和社會有認同感和歸屬感。

-         至於同性組織,這些組織包含以省籍、縣市及鄉村爲組織基礎的範圍。雖然不同以姓氏爲主的宗親組織終於將結合而成立獨特總會,但是每一個地區同時以地域爲單位的。

 

三、   泰華宗親組織的主要活動及其功能 

-         (一)建造同姓宗祠:爲了建造同姓宗祠,泰國華僑社會籌集基金,並且捐贈祖先牌位和長生祿位的收入。其建築代表文化華人文化意識和宣傳華人自身道德的場所,也代表獨特的母語場所。

-         (二)祭祀祖先:其活動代表泰國華僑社會的重要活動之一。        比如,追溯1970年,徐氏宗親綜合欸年陽曆12月會舉辦祭祖大典。從1982年到現在爲止,許多姓華僑組織每年會舉辦祭祖大典。各個宗親總會祭祀的對象是本姓氏的才男和祖先。

-         (三)設立獎助學金制度:獎助學金成爲宗親組織開展的重要活動。其活動的目的是協助同姓會員。其活動追溯到1969年。當時,海南林氏宗祠開始設置獎學金,每年分佈給成績優秀的本會員獎學金。

-         (四)加强與世界各地宗親組織的聯係:泰國華僑社會的目的是跟其他國家的宗親結構建立跨國聯係而加强同姓宗親間的社會交流。總體來説,各個宗親結構的目的是「參與故鄉建設,如村落道路的擴充、校舍的建設、運動場的修建、學校教育基金的創設、經濟開發區的設立等方面」(p.37)。

 

四、   1945年以來泰華宗親組織發展之原因探析

-         (一)外部現實因素1949年後,因中國大陸的共產黨政府認定宗族組織在正是角度上不存在而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人數減少了。這是因爲該國家政府認定宗族結構是與自身革命理念相違反。與共產黨相反,臺灣的國民黨利用宗族組織加强僑務網絡,就採取爭取華僑鼓舞的政策。

-         (二)泰華僑社變遷: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很多東南亞華人逐漸入籍多元社會。另外,「泰國華人也大體經歷了這種蛻變過度,在政治、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都不斷經歷變動以適應泰國環境」(p.38)。從1955年開始,泰國漸漸放寬對華人的移民限制。因此,國民權利等方面快速進步了,如參政權。

-         (三)文化衝擊引起華人意識的警醒和自覺:從20世紀40年代未以來泰國政府限制華文教育和學校。比如,從1948年到1960年,華文學校從426所見年下降到177所。因此,華人子女不但與中華文化聯係停滯,而且華僑的後裔數典忘祖。終於,泰語成爲大部分的華裔的母語和思想。不過,泰華宗親組織70年代的動力是扭轉其局勢。


邱念慈-族群與臺灣老年人之日常生活障礙與功能限制

 

     人口老化已經是全球性的趨勢人口老化對社會造成相當的衝擊也被認為是社會負擔跟社會問題在台灣外省籍跟本省族群老人之間有很多的差異是台灣社會階層化現象中很重要的一個面向一個外省人或是本省人有相當程度隱含一個完成不一樣的生命歷程外省老人跟本省老人在功能限制自我照顧障礙跟社會障礙等方便比較外省老人都比本省老人有優勢外省老人跟本省老人兩個族群的健康不平等跟外省老人較高的社經地位有關外省老人平均教育程度也比本省老人高教育程度的高低確實跟自我照顧障礙或社會障礙有出現相關老年人的障礙跟功能限制是女性高於男性有些老人家再出現各種障礙以後會搬去跟家人或子女同住因此朋友的減少也可能是因為各種障礙出現限制了老人家的社交機會本省跟外省瞭個族群之間的健康上也不平等因為社會階層的劃分在老年的時候會更加明顯這個也不是單方面公共衛生或醫療的介入就可以改變的

 

康本松14:族群與臺灣老年人之日常生活障礙與功能限制

人口老化已是全球性的趨勢。回顧二十世紀台灣人口的變遷,死亡率從1920

年代開始即穩定下降(陳寬政,1996)。平均餘命(Life Expectancy)由1906 年的男性39 歲和女性43 歲逐漸提高到2000年的男性73 歲和女性78 歲。同一時間,疾病型態也有了顯著的變化。在1906 年時,前三位死因依次為瘧疾、結核病和胃腸炎等傳染病。到了2000 年,前三位死因則依次是惡性腫瘤、腦血管病變和心臟病等無法治癒的且常見於老年人的慢性疾病。而且,台灣人口結構的老化速度非常快。老年人口(65 歲以上)在1971 年時僅佔總人口的百分之三(Sun & Chang,1992)。不到三十年的時間,在1998 年時,老年人口的比例已經超過百分之八。而根據人口推估,這個比例在2020 年時將達到百分之二十(吳淑瓊、張明正,1997)。也就是說,屆時全台可能有總數接近五百萬的六十五歲以上人口。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