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1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課程綱要  2014 族群與離散族裔研究

授課教師:楊聰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副教授) 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應華系海華組

研究領域: 全球族裔  族群移民  語言文化  教育社會  公民政治  民生經濟

 


 

 


〈移民地位及福利:對現代民國家及其政治制度的嚴峻挑戰 〉 讀後               應華碩二 黃幼娟

 

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成功,它不僅為法國人民否定了朕即國家的王權政治,也為人民帶來強調民族尊嚴和自豪感的愛國主義,為法國豎立起民族劃分的高牆。以現代的社會學審視,這種把民族國家的利益變成對外關係的最高原則的概念,是狹隘的民族主義。

過去二個世紀以來,法國在對外來移民授予公民權的政策實踐中,貫徹著明確的語言同化標準,其民族認同和公民身份是通過排斥性程序確定,以區別誰不屬於這個共同體。當法國的民主政體努力的貫徹主權在民,人人平等的同時,它對外來移民的處理原則,卻不乏語言、宗教、種族和文化上的排斥,和強制同化。

 因為現代民族國家所有的政治安排和法律制度,都是以具有排斥性的民族主義意識形態為前提建構的,並沒有為少數民族外來移民的政治權利留下空間。早在1861年,當John S. Mill發表《代議制政府》一書時,就主張民主制度中的代議制民主,只適合由單一民族組成的國家。

我們也許因此必須思考民主政治的真義為何?保障大多數人的利益,犧牲少數人的利益,是民主制度中的少數服從多數的必要之惡?還是民主政治的多數暴力?當一個制度把社會的一部分人推向邊緣,推向貧困,它的合法性何在?

當民族國家為了保障民族和公民,頑強的抵抗市場開放和勞動力流通,和全球化時代去國家化的趨勢尖銳的矛盾對立,這個民族的遠景應如何期待?這是民族國家政治領導者必須深刻思考的問題。畢竟經過時間的考驗,當新聞變成歷史,領導者最終還是需要為這個民族的存亡興衰接受史家的公評。

 


鄒瓊美15 全球化與族裔變遷

        本周研讀的題目是「大南澳客家人的族群認同-以朝陽社區兩世代男性為例」,大南澳位於宜蘭蘇澳東南方的朝陽社區,朝陽社區客家人數近半,此地客家人多來自於新竹,作者以深度訪談的方式對十位男性以二戰劃分戰前與戰後兩組做研究。

        閱讀本篇研究結果戰前組多會說日語、客語、福佬語,戰後組講國語、福佬語、客語,由此可知統治者的語言會左右統治地區,而族群本身的語言相互間也會使用但朝陽社區因為有另一半是閩南族群,為了溝通方便朝陽的客家人也使用福佬話,只是本篇研究得知一種現象,社區裡多半使用福佬話,哪怕是客家人與客家人對談也是,這種現象值得關注,為何客家人慣於隱藏客家身分,是何緣故?

        近年來外籍配偶增多,政府正視少數族群存在,從小學就推動多元文化的認同,實施鄉土教學,同時政治氛圍的改變,在台灣的少數族群也受到重視,原住民由九族增至十六族,原委會、客委會成立,各母語電視台開播、母語檢定認證等等,這表示在台灣這片土地上多族群已經融合一起,各自族群文化及語言應該要保存,否則一旦失傳後將會消失,所以全球化與族裔變遷這議題是值得持續關注與研究的。


光輝心得 -南太平洋國家的多元族群與國家認同

本文獻主要討論南太平群島國家的族群問題與國家認同問題,這些國家是許多人不曾聽過,也不會留意的國家,如布干維爾或吉爾柏特及愛麗絲群島,雖然只是小小的島嶼國家,但也同樣面對了同樣的族群問題。島嶼國家的族群由於長期居住在島上,與其他族裔的接觸相對減少,對自己的文化意識相對較強烈,當殖民政府把各個島嶼歸納成一國家時,族群之間便因文化矛盾而產生了衝突,是許多國家獨立後長期存在的問題。

本篇文獻所分析的國家是被許多人忽略或不重視的,作者不但讓讀者對這些島嶼國家有了基本的認識,也讓讀者意識到原來小小的島嶼國家也有著嚴重的族群問題。對外來者也許他們都長得一樣,難以區分,但文化上卻有著強烈的對比。對於長期受隔離的族群,文化意識特別強烈和濃厚,強硬把他們歸納為一族,反而容易弄巧反拙,這也是殖民政府對當地族群沒有進行了解與分析而引發的遺留問題。雖然這些國家已經脫離殖民政府獨立出來,可是筆者認為他們卻是有義務和責任協助調解這些國家的族群問題,畢竟這些問題的產生也是因為殖民政府當時後草草了事所延伸出的問題。


貝華龍(60285017I)15周的作業 2014年12月16日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risis and the Emergence of Chinese Business Communities in Southeast Asia

經濟全球化、危機及東南亞的華人商界的崛起 

 

一、     前言

-         全球化代表系列複雜趨向和權利關係。其關係能夠促成一個新空間秩序,並且形式公共並私營事業單位。對全球化而言,全球化的趨向影響到了東南亞商界的性質和組織。比如,亞洲華人商界由資本流動(英:capital flow)和商業網絡扮演了區域經濟的領導作用。其商藉由跨境投資和世界貿易的網絡促成了中國大陸進入世界經濟。東南亞華人商界的空間秩序嵌進了委托、家人關係及私人關係。

-         本文的宗旨是分析經濟全球化、亞洲金融風暴及東南亞華人商界的崛起之相互關係。華人商界開頭認爲經濟全球化促成威脅和機會兩者,並且漸漸認爲以本國爲主的積纍基金的模式有限制,所以華人商界的商人堅持國際化戰略。

 

二、     東南亞華人商界和中國尋求全球化

-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意以外,亞洲上的華人人數爲5000萬人。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中國大陸以外的華人商界的1991年經濟外流占400億美金,而1996年經濟外流占600億。亞洲金融風暴發生之前,亞洲華人商界經營了大概500全球最大的上市公司。

  • 印尼華人商界不但組成80%企業資產,同時經營200裡面的160個最大公司。另外,每一個印尼億萬富翁是華人。
  • 馬來西亞華人商界組成40%-50%企業資產。
  • 泰國華人商界經營90%製造企業和50%服務行業。另外,華人商界經營四個最大私營銀行。
  • 菲律賓華人商界經營1000裡面的三分之一最大企業。

-         華人商界由下列方式活躍了中國大陸的經濟:

  • 跨境投資
  • 從事世界貿易和財政網絡

-         泰國的正大集團(英:Charoen Pokphand or CP)在中國大陸帶來境外資本和科技是爲了促成該國現代化計劃。雖然其集團的利益包含石化產品、摩托車、汽車製造部件、房地產及電訊,但是農產綜合企業的收入占60%-70%。

-         中國-新加坡蘇州工業園區(英:China-Singapore Suzhou Industrial Park or CSSIP)讓中國大陸接軌世界經濟。其國際合作項目將容納60萬個居民,並且聘用36萬個人。

 

三、     亞洲金融風暴和全球化的變化概念

-         亞洲金融風暴發生之前,很多研究者對亞洲華人商界有信息,認爲其商界促成所謂東亞奇跡(英:East Asian Miracle)。反而,-  亞洲金融風暴1997年發生以後,亞洲的各個國家對全球化的概念極其改變了。

  • 新加坡的政治人物指出,該國沒有特別受到影響,是因爲該國人民行動黨(英:People’s Action Party or PAP)治理國家比其他國家較好。其實,亞洲金融風暴使得該國集中國内經濟。
  • 與新加坡相反,馬來西亞的政治人物認爲亞洲金融風暴影響到全世界,就是不但促成系列暴動,同時促成了貧富差距和腐敗。

-         本文辯説亞洲金融風暴在華人商界上產生了解離性人格。一方面,很少東南亞華人對全球化很滿意。在全球化下,大部分的東南亞華人得到了好處,就發財了。另一方面,這些辯論越來越讓東南亞華人對全球化提出質疑。

——————————————————————————————————————————————————————————————————————

 

邱念慈  閱讀心得

 

中國化與本土化----台灣族群認同運動及其教育上的影響 ---

 

     台灣的教育,作者提出台灣戰後的正規教育體系台灣現在所實施的教育系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政權轉移以後,整個教育系統進行改變,因此戰爭前後之間有一個分水嶺。台灣的四大族群有外省人閩南人原住民與客家人,對於台灣的族群認同來,語言是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方言是指閩南話。客家話與原住民各族的語言,之前的台灣政府在政策上推行國語而有採取矯正過正的規定,方言就會被糾正跟懲罰,在學校不能自己的母語,所以小孩子很難跟祖父母溝通,母語流失引起的族群情緒很強烈,因此族群認同運動的興起。本土文化教育的抬頭,在四個語言中,原住民語言的母語破壞得很厲害,雖然後來政府的實施同化政策,要恢復並不容易。閩南人占台灣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五到七十七之間,目前的閩南語教材已經有相當的數量,客語的教學教材就比較沒那麼多,因為不同層次的本土化教育發展,是一個重要的趨勢,由族群認同運動生的價,已經得到很多人的接受,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成為大家都能認同的目標。

——————————————————————————————————————————————————————————

 

子任閱讀龔宜君、張書銘所著論文「帶希望回家?來台越南移工的回匯」之心得

 

        文中探討移工回匯與發展間的關係,回匯和當地經濟/社會/文化之具體作為。在全球化的光景下,移動人民或是移動勞工匯款回祖國的金額在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顯示,往往具有相當龐大與可觀的資金流動量,多數用在立即性的家庭需求。回匯除了能挹注國家經濟,同時對於祖國在世界的信用比給予提高的報酬,加強國際資本融資於該國的能力,而且即便在經濟衰退之時,回匯仍持續穩定地流動。對於經濟差的國家,人民選擇成為「移民」是迎接希望的途徑,移民之後對於原鄉的關聯,除了金錢回匯,有時也帶入了人力的交流和技術觀念的引進,打開拓展的可能性與期望,因此跨國移民產生的跨國主義現象,除了讓原鄉的人力改變,同時也影響到原鄉人類思考的方式。然而出口勞力對於原鄉卻不逕然都是正向助益,最多負面的情況多半在於原有的家庭與婚姻難以維持,這也是許多研究者會將關注放在移民與原鄉家庭的情感互動上之因素。

 

        移工在海外打拼的辛酸跟苦淚為得就是讓原鄉的家庭過更好的生活品質,尤其對於原本可能是均貧的地區,待在家鄉也賺不到前景,移工的所得就是他藉由海外資本回饋家鄉,創造種種的經濟活動,而且其受益對象並非只有移工的家庭或是他個人,而對於原地區造成的啟蒙與影響有時甚至能協助地方產生長足性的發展,但仍有案例是回到原鄉繼續從事務農等服從原鄉結構性的工作。就全球化迎合資本主義的發展,移工也是追求利益而從事遷徙的行為,回匯是將邊陲地區納入主體地區的直接手段,無非都是往更好的生活前進。

10-15/康本松
國家族群、族群(英語:Ethnic group或ethnicity)是指一群人,他們認為彼此共享了相同的祖先、血緣、外貌、歷史、文化、習俗、語言、地域、宗教、生活習慣與國家體驗等,因此形成一個共同的群體。為區分我族及「他者」的分類方式之一。族群含義在20世紀後有轉變,從原來以少數民族或少數族裔的意思,到後來以文化特徵區分,而最新的看法則認為民族是社會過程後的產生的結果。因此,民族可能因歷史及時空環境,基於歷史、文化、語言、地域、宗教、血緣祖先認同、行為、生物/外貌特徵而形成「一群」與其它有所區別的群體。[1]這些區別我者和他者的民族性(英語:ethnicity)特質可能包括「客觀」及「主觀」(如認知和感情的成分)。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