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課程綱要 2014 族群與離散族裔研究
授課教師:楊聰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副教授) 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應華系海華組
研究領域: 全球族裔 族群移民 語言文化 教育社會 公民政治 民生經濟
鄒瓊美:16 族裔關係
本周研讀的文章題目為桃園「雲南村」非漢裔村民的自我建構,是由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所做的研究成果報告,計畫主持人是謝世忠老師。
雲南與泰緬邊界山區少數民族原本就很多,1949年起在雲南的國民政府軍撤退至這邊界山區,因為聯合國介入,中華民國政府只好將其接運至台灣安置,主要集中在北部桃園忠貞新村,中部清淨農場及南部吉洋農場,這些軍人在泰緬山區時所娶的家眷也一起帶來台灣,形成異族通婚的情形而本篇就是針對這情況加以研究。
針對桃園忠貞新村來說其接近都會區與周遭居民接觸頻繁,而中部清境農場在高山南部吉洋農場在高屏溪畔周圍居民原本就少相對與互動也就沒有那麼熱絡,異族文化保存就有不同結果,或許都市化關係,忠貞新村眷村舊房舍已經拆除原地正在興建高樓大廈,緊鄰的傳統市場夾雜著異國與本土的氣氛,相當特殊,這裡雲南小吃店非常多,本篇研究指出這是賣外地人的,可是我去過好幾次看當地人也時常光顧,比例也蠻多的。還有住這裡的居民也會種一些泰式料理所需的一些特殊香料植物販賣,算是這裡的特。
光輝心得 - 雪梨人質挾持案件
12月15日上午9:35,澳洲發生了近年來最嚴重的「恐怖襲擊」事件。一伊朗籍男性攜槍進入雪梨馬丁廣場的一家咖啡廳,挾持了15位人質。期間,男子出示了阿拉伯文的國旗,一度被誤以為是ISIS的旗子,訴求以一人質換取ISIS的國旗和與澳洲總理對話。事件僵持了16個小時,凌晨2點特種部隊衝進咖啡廳,把兇手擊斃,除了兇手以為,還造成了兩名人質無故身亡。今天12月16日,新州將降半旗以對受害者表示哀悼。
回顧案件發生之時,當櫥窗上掛上阿拉伯文的國旗時,大家便馬上認定是恐怖組織的襲擊,直接給兇手套上恐怖組織的標籤,後來才發現原來只是穆斯林的真言,兇手是伊朗籍難民,1997年到澳洲,曾經涉及無數官司案,最近才被保釋出來。犯案動機屬於個人,與恐怖組織無關。
在案子發生的同時,雪梨某處一火車上,一穆斯林女性知道馬丁廣場的事情後,悄悄的把自己的頭紗卸了下來,趕緊下車離開。有一澳洲女子看到此情況,趕緊下車追上,鼓勵穆斯林女子把頭紗戴上,並聲援願意陪她一起搭車。之後更有公民發起#I'llridewithyou運動,聲援保護其他族裔,叫人感動。
自從911事件以後,穆斯林已經被貼上恐怖份子與離異份子的標籤,其他族裔對於穆斯林這個族群是又恨又害怕,今年ISIS組織的崛起,又引發了西方國家對穆斯林的警惕性,一旦類似事件發生,媒體或政府在線索有限的情況下,做了錯誤的判斷,導致人民對穆斯林有了更嚴重的仇視,對於大部分的穆斯林來說,一個人的行為並不能代表一個族群,但卻容易被視為一體,導致那些想安逸生活的穆斯林困難重重,擔心社會的譴責而選擇躲避起來。
在世界的另一端,德國東部的Dresden,舉辦了一個反穆斯林的遊行,吸引了近1萬人。他們訴求德國不要被穆斯林化,雖然主張並沒有歧視化,但卻踩在紅線上,容易讓人思想極度化,隨著澳洲所發生的事件後,相信會有更多人支持此類的運動。
隨著部分穆斯林的偏激化,穆斯林與其他族裔的關係要在短時間內得以改善,恐怕是難上加難了。
子任閱讀鄭又平教授所著「全球化與國際移民:國家安全角度的分析」之心得
當代國際移民之特殊性即在其全球化,直接地影響地主國的族群概念、經濟型態、跟就業結構,造成多樣性的層次,並使得移民本身與地主國和母國的跨國連結,拉進國與國之間的政治互動、資金流動和人民的交流。當移民成為地主國的公民,致使其產生多元族群社會,又衍伸出融合與排斥的族群議題,以及自身的認同問題。該文尤其從國安考量來探討國際移民,亦提及自由主義衝擊民族國家的形成結構,和分析面對國家主權的認同時所制定的移民政策。
國際移民的分類有五種,像是以需求為導向的技術移民(經濟型)、為求庇護申請的國際難民(政治型)、具人道因素的依親移民、沒有身分的非法移民、以及藉由求學、工作等短期入境後再尋求長期居留或以婚姻、依親來轉換身分的移民方式。由於資本主義形成市場全球化,國際間人才與個體的交流廣泛,讓國與國的地域疆界變得模糊,跨國聯繫的網絡發達更是讓國際移民能在母國即掌握到地主國的一切資源應用,幫助其在新的居住地早點安身立命,這也是促成國際移民的重要因素。各國之間亦趨向更開放、自由的市場,使得世界的經濟層面不斷在迅速變遷中。但是就政治的考量來看,多數政府仍是審慎看待外來移民,像是面對收容難民的人道考量,有時候遭遇難民的母國責難,像是中國在天安門事件後面對美國給予部分中國開放人士的政治庇護,即被中國視為是干預內政。同時,離散到各國的難民有時也會造成地主國的國安事件,例如恐怖攻擊或走私事件。但是,對於非法移民各國的態度多半都是強烈禁止的。
貝華龍(60285017I)16周的作業 2014年1月7日
Ethnic Pluralism: Strategies for Conflict Management
Introduction: Writers who choose to discuss topics related with ethnic policies and the management of ethnic conflict adopt one of two perspectives: the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which attempts to nurture confidence and interpersonal trust among individual members of the struggling group) or the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which relies on institutional rules and structures for forming individual and group behavior. Due to the current trend of governments not only mirroring the distribution of power and reputation among ethnic communities, but simultaneously influencing this affiliation by the policies they impose, the author Milton J. Esman has adopted the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and is pursuing the following long-term strategies for normalizing ethnic conflicts: depluralize society, reduce the political importance of ethnic identity, and to permit ethnic harmony.
Depluralize society: This approach seeks to promote ethnic homogeneity in an effort to reduce ethnic conflicts that are commonly witnessed in ethnically diverse societies. Instead of resorting to the inhumane approach of ethnic cleansing via genocide, Esman rather endorses the idea of assimilation in which the minorities ought to replace their original culture with the dominant culture and language of their host country. Without accomplishing this tasks, racial tensions are prone to flare up.
Reducing the political importance of ethnic unity: Esman suggests that “eligibility for public office, government employment, public contracts, economic opportunities and residential choice” should be available to any individual of society (p.3). Nonetheless, prospective members of Esman’s ideal society would not promote nor recognize the policy of multiculturalism having a role in the political forum. Rather, this approach seeks to unify all cultures into one integrated culture. The risk with this approach is that several minorities may sense that their ethnic heritage is being degraded by the public authority.
Legitimizing ethnic pluralism: This approach promotes the idea of public authority normalizing standard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fferent ethnic identities. This strategy branches off into two distinct classes: “those based on domination, and those based on one or another version of power-sharing” (p.4). The first class involves representatives of a single ethnic community having authority over its society’s “state apparatus, its military and civil components” (p.4).This empowers the representatives of a single ethnic community to allocate greater attention and resources to their own respective ethnic group while forcing other ethnic groups to subordination. The second class involves all ethnic groups of a community showing mutual respect and recognition of each other while simultaneously guaranteeing the security of each other’s well-being and civil rights. However, this class poses two risks. The first risk is “internal factionalism, divisions, and politics that afflict all ethnic communities” (p.5), and the second risk is “the impact of diaspora activism” (p.5).
內政部台灣主要族群三世代通婚 統計表 黃幼娟
內政部就主要四大族群(台灣閩南人、台灣客家人、台灣原住民、大陸各省市人)三世代之通婚情況統計分析(依受訪者年齡推估其一家三代大約結婚年代,而以約略於民國五○年之前結婚者歸為第一世代,約略於民國五○年至七○年之間結婚者歸為第二世代,約略於民國七○年以後結婚者歸為第三世代。)
表一 國民各族群三世代通婚結構
單位:%
配偶族群
|
第一代
|
第二代
|
第三代
|
總 計
|
100.0
|
100.0
|
100.0
|
相同族群
|
87.2
|
78.5
|
71.8
|
不同族群
|
12.8
|
21.5
|
28.2
|
表二 台灣閩南人三世代之結婚對象結構
單位:%
配偶族群
|
第一代
|
第二代
|
第三代
|
總 計
|
100.0
|
100.0
|
100.0
|
台灣閩南人
|
95.9
|
90.4
|
85.0
|
台灣客家人
|
2.5
|
5.0
|
6.1
|
台灣原住民
|
0.1
|
0.2
|
0.5
|
大陸各省市人
|
1.4
|
3.5
|
5.9
|
外國人
|
0.1
|
0.7
|
1.5
|
不知道或很難說
|
0.1
|
0.2
|
1.0
|
表三 台灣客家人三世代之結婚對象結構
單位:%
配偶族群
|
第一代
|
第二代
|
第三代
|
總 計
|
100.0
|
100.0
|
100.0
|
台灣閩南人
|
18.1
|
33.7
|
51.4
|
台灣客家人
|
78.8
|
55.0
|
36.6
|
台灣原住民
|
-
|
0.9
|
0.5
|
大陸各省市人
|
2.7
|
9.5
|
8.7
|
外國人
|
-
|
0.7
|
2.7
|
不知道或很難說
|
0.4
|
0.2
|
-
|
大陸各省市人三世代之結婚對象結構
單位:%
配偶族群
|
第一代
|
第二代
|
第三代
|
總 計
|
100.0
|
100.0
|
100.0
|
台灣閩南人
|
43.9
|
61.4
|
68.9
|
台灣客家人
|
5.9
|
6.1
|
6.6
|
台灣原住民
|
0.4
|
1.4
|
-
|
大陸各省市人
|
47.6
|
28.7
|
18.0
|
外國人
|
2.2
|
1.7
|
2.7
|
不知道或很難說
|
-
|
0.7
|
3.8
|
表五 台灣原住民三世代之結婚對象結構
單位:%
配偶族群
|
第一代
|
第二代
|
第三代
|
總 計
|
100.0
|
100.0
|
100.0
|
台灣閩南人
|
6.7
|
8.9
|
32.4
|
台灣客家人
|
-
|
1.8
|
-
|
台灣原住民
|
93.3
|
76.8
|
61.8
|
大陸各省市人
|
-
|
12.5
|
5.9
|
外國人
|
-
|
-
|
-
|
不知道或很難說
|
-
|
-
|
-
|
本次調查訪問日期為民國91年7月26日至8月20日,調查區域範圍為台閩地區,調查對象為普通住戶內20歲以上成年人,有效樣本數4,026戶,8,612人。
邱念慈 閱讀心得-語言上的弱勢族群與台灣的語言社會政策
語言弱勢族群問題,不只是因為族群問題所造成,而有時候社會經濟地位等處境影響,這是一般性的族群。作者假設說,語言上的弱勢造成經濟上的弱勢,而經濟上的弱勢強化語言上的弱勢。在不同領域範疇中的弱勢會互相加成,語言弱勢現象經常也是這個惡性循環中的一環。因此語言弱勢現象還有許多不同的情況。優勢與弱勢同時,作者說是相對的觀念,福佬話對國語而言可能是弱勢,但對於說客家話 的人來說,卻是優勢語言。同理客家話也可能在特定的區域成為優勢語言。作者還提出台灣的社會語言環境而言,於語言的層次應有四個層次,分別是國際語言、 共同語、族群語與族群外語。族群語言與共同語不同,族群語言的發展並不是主要在與其他族群溝通,而是在為了族群的認同與發展,這就是族群語言的層次。族群外語是台灣新移民的語言,目前台灣以越南語、印尼語及泰語為大 宗,相較美國、澳洲等地。由於外籍配偶居多不斷的增加,尤其是東南亞地區,因此造成新的族群叫做新移民,其中族群外語也是台灣社會語言的層次之一。
康本松16:我們共同的命運—族群、記憶與國家認同
「族群」的概念是由英文〝ethnic groups〞一詞翻譯而來,本來是人類學
及社會學用來區別不同群體的單位,但此一名詞在台灣被「普遍使用與濫用」,
甚至用來稱上班族、股票族(王甫昌,2003:3-4)。事實上,社會學者對族群有一些比較明確的定義:「族群是指一群因為擁有共同的來源,或者是共同的祖先、共同的文化或語言,而自認為、或者被其他的人認為,構成一個獨特社群的一群人。」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