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Whenever you search in PBworks or on the Web, Dokkio Sidebar (from the makers of PBworks) will run the same search in your Drive, Dropbox, OneDrive, Gmail, Slack, and browsed web pages. Now you can find what you're looking for wherever it lives. Try Dokkio Sidebar for free.

View
 

17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楊聰榮 Edwin Tsung-Rong Yang 8 years, 3 months ago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課程綱要  2014 族群與離散族裔研究

授課教師:楊聰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副教授) 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應華系海華組

研究領域: 全球族裔  族群移民  語言文化  教育社會  公民政治  民生經濟

 


 

 

 

 

鄒瓊美17 亞洲族裔關係本周研讀楊老師於2004年在東南亞研究研討會所發表的文章,題目為「越南族群分類的反省」,越南族群以京族為最大族群,又稱越族,佔越南人口89%,在中國境內也有京族分佈,第二大族群為岱族,岱族與中國境內西南的狀族有關,第三大族群中文稱為傣族與泰國遼國民族語言、文化、習俗相接近,有趣的是華族是第八大民族。雖然華族屬於越南的少數民族之一,但華語仍被視為外國語文,屬於外語教學領域。因為工作或通婚的關係京族人在台灣愈來愈多,台灣與越南結婚所生的子女有著京族的血脈,京族在台灣擴枝散葉,這是一種移動,一種趨勢不止台灣在進行,全球都是,族群融和是一致的目標,只是在台灣近幾年開放外籍勞工來台工作及國人到東南亞娶妻興盛造成二十年來台灣多元族群的繁榮發展。


光輝心得 - 越南族群分類的反省

本篇文獻主要探討越南學者與外國學者對於越南族群分類所採用的方法。越南族群眾多,因為歷史的緣故,這個區域曾經居住過不同的族群,也因此導致族群複雜,所以當胡志明決定把越南族群做分類時,確實是一件相當艱鉅及耗時間的工作,而在分類過程中也採取各式各樣的標準,其中最直接且最有效的方式便是通過語言來界定族類,同一方言者可以歸為一類,可是這種方式有瑕疵,在越柬寮地區,甚至在泰緬邊界地區,語言的借用非常普遍,但文化上卻有差異,所以還是無法對完整的對族群做分類,但越南官方擬定了一套標準,將越南族群分成54類,雖然西方學者Charles Keyes對於越南政府的分類有著不同的見解,但能夠對於一個族群關係複雜的區域做分類,這也算是成就非凡。由於越南也是屬於共產國家,在族群分類中可能深受蘇聯的影響,也借鑒了中國的民族政策。正如作者所建議的,雖然越南政府已經在對族群分類上有了相當完整的分類系統,但仍然需要保持一定的彈性,以確保將來標準改變時可以及時做調整。


 

族群意識               應華碩 黃幼娟

 

族群或族群團體是社會性的建構過程,是經由具不同特質群體成員間的接觸與互動,並從接觸與互動的過程瞭解彼此的差異,再區劃出彼此的疆域所形成的。在族群認同的建構過程有部份外在的客觀條件,是來自群體成員共同的生存地理環境、血源關係、生活習慣以及歷史經驗。這些因素將族群成員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整合在一個「線性的連續性」的群體中,對於族群的成員形成一種外部的制約力量,使個人和自己族群過去的光榮或恥辱、族群的未來發展、族群的其他人形成一種「我群」的感知,這些客觀因素並非隨個人意願喜好發生或可改變(張茂桂,1999)

人做為社會性"動物,生活在各類社會群體之中,群體種類是多元的,群體意識也具有多層次性的特性。在一個多元族群社會的族群互動過程中,個別族群會因成員身體以及文化的特質,與掌握社會資源的支配族群不同,而被排斥並給予不公平差別待遇的族群團體稱為弱勢(少數)族群。弱勢族群有時並非是數量上的少數,而是因該族群位於社會邊緣地位,且對於社會資源分配不公的狀況不具影響力。在多元族群社會中,由於支配族群掌握大部份的政治與經濟資源,往往運用教育或其他社會化工具,強化該族群持有的價值規範,並貶低其他族群的社會、文化傳統或特質。在此種社會體制下會使弱勢族群對自我的認同產生負面的影響,甚至放棄自身的傳統特質,接受或模仿其他支配族群的文化制度(東吳大學,趙星光) 。因此我們可以說,族群意識是後天形成的,是想像的出來的,是經由後天認同逐漸強化的。

 

 

 


子任閱讀Ho Thi Thanh Nga博士班候選人所著“Gender and transnational migration: Vietnamese women workers and negotiation of self-identity in multicultural Taiwan”之心得
(
德國杜賓根大學歐洲當代台灣研究中心, August 2012)

     這篇論文談及全球化浪潮的個體移動形成跨國經濟行為對於原本家園的衝擊,尤其以跨國的當代越南女性來到台灣台南工作的訪談紀錄來分析其內涵。

     以一個移動的主體本身而言,族裔認同的概念供給其理解去疆域化、複合性跨國成長與多層次定義的跨界文化產出的核心思想。移民本身與自我認同協調出一種很深的關係,在移民的歷程中即影響並產出移民者的自我認同,在跨疆界的經歷裏頭,不僅只出現移民者與母國的聯繫,還創造出母國與居住國兩者間流動並多重的認同概念。(Glick Schiller, Basch, & Szanton Blanc, 1992).認同的協商在跨國經驗中相當複雜,尤其當越南女性放棄其母職與家庭來到台灣做跨國移工之時,她們等於是在離散族裔的概念中尋求自身的認同。

     本文綜合多位越南女性的訪談去了解它們大多為了改善越南鄉村的窮苦生活,選擇來到台灣的城市工作,為求擺脫飢餓與貧窮,暫時離開年幼稚兒,將改善經濟視為最終考量,卻犧牲掉原本在家庭中傳承予母親的角色、責任與姿態,在心路歷程中回憶起來多半是痛苦不堪,尤其又面對婚姻中丈夫不顧家以至於放任稚兒無人照顧的困窘,使得這些成為跨國移工的越南女性贏得了金錢,卻賠上來自家庭的快樂。

 

參考文獻:

Glick Schiller, Nina, Basch, Linda, and Szanton Blanc (1992). Trans-nationalism: A new

analytic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migration. In Nina Glick Schiller, Linda

Basch, & Cristina Szanton Blanc (Eds), Towards a trans-national perspective on

migration: Race, class, 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 reconsidered (pp.1-24). New

York: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邱念慈-閱讀心得   越南族群分類的反省

 

     本篇論文將討論越南的族群分類的知識,作者以族群分類知識的具體內容為例 。越南國家有悠久的族群歷史,於1959年越南族群多至64族,則目前越南官方族群標準,將越南族群主要共有54族。本篇論文還有越南的族群分類表,多半是以人口數編號。作者簡單地描述說明前十名的族群,以人口數排名前十名,除了十大族群之外,各族群的人口都未超過二十萬人。京族是越南人口最多的族群,生活習俗方面很接近中國華南社會,第二大族群是岱族,以越南北部的高地及內地最為集中。傣族為越南第三大族群,傣族與泰國主流族群的密切關係語言、文化和習俗與泰國和寮國的主流民族接近。其中華人在越南為一族群排列第五族,華人集中在特定地區。最後作者提出另一個標準分類族群是使用語言來分類,語言的分類是個重要的次級分類標準之一。

 

康本松17:跨越族群的藩籬:從機會供給觀點分析台灣的族群通婚

族群通婚是探究族群關係的㆒個重要議題。本文的目的在於探討族群

通婚的影響機制,尤其聚焦於分析擇偶過程與教育對族群通婚的影響效

果。婚姻關係的建立㆒開始並非是立基在血緣連帶㆖的親密關係,而是從

陌生發展到至為親密的社會關係,㆟們選擇與㆒位不同族群的對象結婚,

某種程度表示接受不同的族群文化與生活習慣,因此族群通婚常常被視為

社會整合的指標,族群通婚的程度展現不同族群之間的社會親近的程度,

反映了族群間的社會距離。本文透過分析「台灣㆞區社會變遷基本調查」

第㆕期第㆓次「家庭組」的調查資料,分析族群通婚的形態與成因。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